黃華孫:保護天然橡膠的戰略資源產業地位
發布時間:2017-07-13 07:47:31 人瀏覽
來源: 橡膠技術網
天然橡膠因為其優良的特性,被廣泛用于工業、國防、交通、民生、醫藥、衛生等領域,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和戰略資源。
經過了60多年的發展,我國天然橡膠產業不斷壯大,現已有1700多萬畝膠園,天然橡膠產能100萬噸、年產量85萬噸以及吸納300多萬人就業。
多年來,國家天然橡膠產業技術體系對該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體系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開展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究、集成、試驗和示范,為天然橡膠產業發展提供全面系統的技術支撐,同時推進產學研結合,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增強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競爭力。”國家天然橡膠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所長黃華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宜植橡膠土地有限
天然橡膠具有優良的回彈性、絕緣性、隔水性及可塑性等特性,經適當處理后,在拉伸強度、伸長率、耐磨性、撕裂和壓縮永久變形等性能上都優于大多數合成橡膠,因此被廣泛應用。
據黃華孫介紹,天然橡膠能夠在杜仲、銀膠菊、印度榕等2000多種植物中合成,但目前只有巴西橡膠樹具有商業價值,其單產高、橡膠質量好、容易采收,且經濟壽命長達三十多年,其總產量占目前世界天然橡膠總產量的99%以上。
自1898年開始人工栽培巴西橡膠樹以來,世界天然橡膠種植業已有120多年歷史。目前全球有60多個國家種植橡膠樹,其中90%以上集中于亞洲地區。2015年全球橡膠種植面積約1418萬公頃,干膠產量為1260萬噸,同比增長1.7%和2.3%。
橡膠樹對氣候條件比較敏感,是典型的熱帶喬木樹種,喜高溫高濕靜風環境,“我國為非傳統植膠區,受區域氣候條件的影響,適宜植膠的土地面積相當有限。”黃華孫表示。
目前,我國植膠業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和廣東等省區。2015年,云南種植面積約57.3萬公頃,海南約54.2萬公頃,廣東約4.2萬公頃;海南和云南的產量占全國產量的98%,其中云南占53.8%。我國天然橡膠種植面積僅次于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居世界第三位,產量僅次于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居世界第四位。
形成上中下游研究完整鏈條
國家天然橡膠產業技術體系經過7年建設,設置了育種、栽培、采膠、病蟲防控、產品初加工、產業經濟等11個崗位。“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研究的完整鏈條。”黃華孫說,并在云南、海南、廣東三個主產區設立了11個綜合試驗站,形成了全國天然橡膠種植試驗示范、科技服務協作網絡。
經過7年的協同工作,體系研發出小筒苗培育技術、死皮康復綜合防治技術、介殼蟲和根病綜合防控技術、天然橡膠單螺桿脫水技術、微波干燥技術,形成天然橡膠低碳加工工藝,選育并審定鑒定了3個新品種。
其中,“熱墾525”等不僅在干膠產量上有10%的提高,而且開割前每年增粗在8.5厘米以上,可縮短非生產期1年。10年生植株立木材積平均可達0.3立方米,材積增加20%以上。“這顯著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出和經濟效益,未來將變革我國植膠業的品種結構。”黃華孫表示。
并且,防雨割膠技術在云南、海南、廣東等多雨地區得到廣泛應用,避免了雨沖膠而損失產量。值得一提的是,“天然橡膠低碳加工新技術較原有技術低碳清潔、節能環保,周邊各膠廠對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黃華孫介紹。
體系通過各試驗站在各示范縣綜合使用高效低頻刺激割膠技術、橡膠樹配比施肥技術、膠園生態保育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等,2008—2013年間累計推廣應用面積389萬畝,產量比常規割制增加5.67%,新增橡膠干膠產量13538噸,按當時的平均膠價2.42萬元/噸計算,新增產值3.27億元。
黃華孫表示,新品種和新技術的綜合使用對增粗效果也非常明顯,橡膠樹中小苗年平均增粗均可達到8厘米,非生產期由7~8年短縮為6~7年,節約了企業的生產管理成本。
在服務產業方面,根據天然橡膠科技培訓和地方產業部門需求,“我們編寫了包括橡膠栽培技術、割膠知識等手冊,開展割膠知識問答,科技培訓效果顯著。”黃華孫說。
仍面臨諸多挑戰
受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除我國外,世界天然橡膠主要消費國進口略有減少,天然橡膠呈現出供大于求的態勢,價格持續下跌。
雖然泰國、馬來西亞、印度等天然橡膠生產國采取了保護價收購、向膠農提供補貼、提高進口關稅等一系列措施,但仍未能扭轉天然橡膠價格下跌的態勢。專家表示,未來2~3年全球天然橡膠價格可能繼續在較低價位徘徊。
“膠農的割膠收入大幅下降,棄割外出打工或間歇性割膠的膠農不斷增多,砍膠樹改種其他作物的現象在云南、海南植膠區均有發生,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的穩定發展受到脅迫。”黃華孫表示,雖然國家加大了良種補貼力度,將籽苗和小苗芽接苗補貼標準由3元/株提高到5元/株,但膠農種植天然橡膠的積極性受挫,植膠意愿仍然非常低。
目前,天然橡膠種植業大部分作業倚賴手工勞動也是一個亟須考慮的現實問題。占生產成本70%左右的采膠作業,完全倚賴手工。
“割膠工作時間苛刻、環境惡劣,且技術要求高、勞動強度大。再加上膠價長時間處于低谷,膠工收入大幅下滑,生產生活難以為繼。現在割膠工流失嚴重,年輕人不愿意割膠,割膠隊伍后繼乏人。”國家天然橡膠產業技術體系海口試驗站站長許燦光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海膠集團人力資源部門數據,目前公司女員工平均年齡43.6歲,男員工47.1歲。在黃華孫看來,隨著未來經濟的不斷發展,勞動力缺乏將成為常態。
“因此,必須加快研發適用于各種類型膠園的托管機械化作業技術研究,研發替代人工割膠的機械化、智能化采膠技術和裝備,開展輕簡技術研究,轉變生產發展模式,適應社會發展對技術發展的要求。”黃華孫說。
在加工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國天然橡膠產品初加工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品型號單一,主要還是‘5號標膠’,不契合市場主要制造輪胎等產品的需求。另因采收和初加工質量控制方面不夠嚴格和技術差異等原因,存在同一型號或不同批次的產品質量一致性不夠好,不能滿足國防軍工或高端市場對高品質天然橡膠產品的需求。”黃華孫說。
“并且,我國天然橡膠初加工廠的生產線還未完全實現自動化,在壓縐造粒后的天然橡膠半成品進行自動裝料卸料、干燥、碼垛等工序環節需要大量的人力來完成,人工操作頻繁、人力成本大,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低,嚴重制約了天然橡膠初加工的發展。”許燦光指出,未來需要大力發展自動化、機械化,減少勞動成本,提高效率。
地位無可替代
面對天然橡膠產業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和挑戰,“首先我們要辯證認識危機,對待危機。”許燦光表示,應充分調動系統行業的力量,加大改革力度,調整產業結構,增強市場適應力和競爭力,同時爭取國家支持,上下齊心協力地共渡難關。
盡管產業處于低迷狀態,“天然橡膠產業仍然是南部熱帶地區重要的農業產業,目前尚無其他產業可以替代。”黃華孫表示。
“傳統天然橡膠生產技術成熟,產品易加工保存,市場規模大,適宜于大規模生產,也可作集約化經營。收益雖受市場影響但一般不會絕收,只是收入或多或少。這十分有利于偏遠山區等地發展商品化生產和脫貧致富。”黃華孫說。
黃華孫指出,由于在軍工及特殊用途領域中天然橡膠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天然橡膠產業是一種戰略資源產業,國家需求將是天然橡膠產業發展第一位的目標。
基于這樣重要的地位,“無論現在還是未來,我們必須下大力氣發展和保護,所以我相信天然橡膠產業一定大有前途。”許燦光說。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橡膠技術網 www.m.jlxczjs.com!
>更多相關文章
- 從上海到咸陽:外婆在西北橡膠廠支內的33年2021-08-30 10:08:48
- 傳承優良精神 爭建時代新功|虞海濃:從“割膠小白”到全國割膠狀2021-08-04 10:08:39
- 10余年投身海外“為國種膠”2021-08-02 03:08:10
- 三代接力“橡膠夢” 發展成果布全球2021-07-19 10:07:37
- 4位橡膠輪胎人,進入重點名單!2021-07-14 05:07:51
- 彭光欽:新中國橡膠之父2021-07-02 11:07:17
- 創新人物:賈德民教授,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博士生導師2021-06-08 11:06:46
首頁推薦
最新新聞
網友評論
推薦閱讀
頭條新聞
價格行情
橡膠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