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盛:將橡膠生意做到極致的泰國華人
在泰國橡膠界,提及泰華樹膠董事長叻差·基迪蓬,無人不曉。這個有些拗口的名字,正是林立盛的泰文名。
林立盛少年喪父,小小年紀就撐起了家族基業。此后30年,他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把家族企業規模擴大了8000倍,將其發展為“橡膠王國”——泰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者和加工者之一,跨入泰國橡膠業“三強”之列。同時,他又以極具前瞻性的視野,在沒有人看好中國市場之時毅然來華投資,將自己的企業與中國的發展“捆綁”在一起,取得了令人欽佩的成功。此外,他時刻遵守的誠信經營原則以及建設德才兼備的優秀團隊,也讓泰華樹膠在順境中發展壯大,于逆境中屢渡難關,逆流向上。
正是林立盛在不同階段所做出的決斷和努力,以及他在生意場上所堅守的原則和經營理念,將泰華樹膠一步步推向成功,最終成為泰國橡膠名牌。
艱難創業 打開橡膠出口大門
1957年,林立盛出生于泰國一個以橡膠業為生的華人家庭,是第三代華裔。很早以前,其祖父就從福建前往南洋,輾轉于馬來西亞、泰國之間,艱苦創業,開發橡膠園。雖然先輩創業時間早,但卻未在動蕩的經濟社會環境里取得什么成就。到林立盛出生時,林家的日子仍然過得艱苦。他回憶說,從家里的橡膠園去最近的城里,坐牛車需要整整一天的時間,而且種橡膠的地方,生活條件也遠遠不如現在。
林立盛自小就對“做企業家”充滿興趣,喜歡看著父親做生意。不幸的是,他14歲時,父親還沒有來得及教他生意的竅門,就因病去世了。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林立盛生平第一次體驗到生活的殘酷。但這殘酷沒能摧毀他與生俱來的樂觀和堅強。走出父親離世的悲痛后,林立盛開始認識到,自己應該做個像樣的男子漢,挑起家里重擔。
林立盛最初接手橡膠工廠時,只有21歲。雖然說經過幾年學習和摸索,他已對生產橡膠廠的生產管理駕輕就熟,但對買賣方面卻還是一知半解且毫無經驗。更頭疼的是,他在那些老客戶眼里,就只是一個年紀輕輕的毛頭小伙,根本得不到他們的信任。他知道,如果不能取得客戶的信任,也就意味著生意無法順利談成,命運在林立盛的面前筑起了一道路障。
更有長輩勸他,最好去種橡膠,不要做橡膠生意。因為天然橡膠的生意很難做,大家也都已經有固定的客戶,一個新人進來,很難有太大的空間。
一邊是祖輩創下的基業,一邊是不可把握的橡膠市場。面對著客戶的不信任和長輩的規勸,站在十字路口的林立盛并沒有氣餒。為了繼承和發揚父親的事業,也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希望,林立盛開始硬著頭皮向前沖。
經驗告訴他,得到客戶的信任需要時間和相互了解。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走向客戶,決心用真誠和信譽打動客戶。在其不斷努力下,終于有一位客戶對他的橡膠廠表現出興趣,林立盛堅定地抓住了這個機會。
他向客戶介紹了自己的父親,并推薦對方去橡膠廠考察,看看自己的信用。一個月的“面試”之后,客戶給了他一張試用通知單,答應先買一車試試看。做成頭筆生意讓林立盛喜出望外。已經積攢一身力量的他不怕試用,就怕沒有機會顯示身手。他相信,有了第一次交易,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果然,林立盛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訂單和信任,年齡也不再是制約他發展的障礙。此后,他的經營才智不斷得到發揮,客戶資源也不斷擴展,橡膠生意穩步向前推進。
正在林立盛的橡膠生意方興未艾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打開了橡膠出口的大門,并由此告別傳統家族企業模式,走上了一條通往現代化企業的嶄新道路。
這是一位日本商人和一頓福州菜的故事。當時,一位日本商人對林立盛的橡膠工廠很感興趣,于是決定去參觀一下。這讓林立盛有些犯愁:工廠那么舊,日本人看了會不會打退堂鼓?關鍵時刻,外祖父給他出了個主意:把工廠收拾得干干凈凈的,然后請日本商人吃一頓福州菜。果然,這種人性化的待客之道深得日本商人的喜歡。臨走前,日本商人對林立盛說:“看了工廠很滿意,吃了福州菜更滿意。這些菜我從來沒吃過,很好吃。”此后的每一兩個月,日本商人就會到橡膠工廠去一次,給他們下訂單。半年后,橡膠工廠出口的路子鋪開了。
從那以后,林立盛的橡膠生意逐漸度過了創業時的艱難時刻,發展速度不斷加快。
心系中國 迎來巨大商機
1985年,林立盛成立了泰國泰華樹膠(大眾)有限公司。也正是在這一年,林立盛做了第一單來自中國的生意。他或許沒有想到,他的祖籍國中國——這個當時在泰國人看來規模十分有限的橡膠市場,會給泰華樹膠的發展壯大提供如此好的機會。
就在林立盛的泰華樹膠公司成立不久之后,一位香港商人來訪,要購買500噸橡膠去中國福建。想到自己的橡膠能銷往老家,身為福建人的林立盛興奮異常,他當即對香港商人說,這橡膠如賣到福州,我一定要賣,一定要賣!那個香港商人是福建福清人,會講一點福州話。這讓林立盛更感到親切:做橡膠生意這么久,第一次聽到有生意人講福州話。
這500噸橡膠是林立盛和中國的第一單生意,也是他當時出口橡膠的最大一單生意。此前,他和任何進口商都沒有做過500噸的生意。
當時的中國還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經濟發達程度與日本等國遠不可同日而語。但就是這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卻一出手就帶給自己500噸的大生意。林立盛敏感地意識到,中國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重大商機。于是,剛度過最艱難創業階段的他,開始把業務擴展的眼光投向中國。
1989年,林立盛大膽在上海了設立“泰華橡膠”辦事處,發展對華橡膠貿易業務。1993年,他又再次將中國戰略升級,帶領泰華樹膠與上海輪胎集團合作,由雙方合資6000萬元,在泰國生產20號膠并在上海生產輪胎。同時,他還與浙江省合作,在泰國開發離心機,并很快取得滿意的成績。
上海和浙江項目取得成功的同時,林立盛又率先在福州成立分支機構,并創建福州泰華隆進出口有限公司,為福建及華東各省成千上萬家鞋廠提供天然橡膠和乳膠。之后,他還在家鄉寧德投資千萬美金建設燃氣公司,使閩東人用上了清潔廉價的燃氣。
到中國投資以來,林立盛有過三次回鄉尋根考察,每一次都得到了當地政府官員和父老鄉親的熱情款待。“回家的感覺真好!”他說。同時,他也再次強調,吸引他投資福建家鄉的不僅是商機,更有“根之所系、情之所鐘”的鄉誼親情。與中國建立起往來之后,林立盛還帶領多個國家的商界朋友前來考察,促成更多的華商在華投資興業。同時,他也憑借在橡膠行業的口碑,以及與各國政府的良好關系,作引線人,介紹了很多中國的大企業在菲律賓、緬甸、越南和老撾開發橡膠業。
在林立盛的努力下,泰華樹膠與中國的合作如今已成為中泰經濟合作的典范,并得到中泰兩國經濟與商務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林立盛也說,如今看來,發展對華業務是他二十多年來最引以為傲的決策。
但在當時,林立盛的這個策略卻讓很多泰國人不解。“每個泰國商人都說我很笨,為什么要去中國,市場這么小。”林立盛坦言,當時他并沒有想到中國會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取得如此迅速的發展。但他覺得,自己祖籍中國,能為中國的橡膠業做出貢獻,從愛國的角度來說,不管賠多少,這個錢也不算多。也正是本著這種質樸的情懷,他特地請了兩位上海人去管理他的“泰華橡膠”上海辦事處,并開始與中國同胞做生意。
而今天看來,林立盛當年的這個舉動絕對算得上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成功典范。因為他能在絕大多數泰國人都沒有意識到中國市場的巨大商機時,就已經比別人先行一步。所以,當中國的商機真正迸發出來的時候,已經占得先機。在文化、言語、習俗上相通相近的林立盛和泰華樹膠也得到了最好的回報,中國進口的天然橡膠,已有三分之一是由泰華樹膠供給,而福建鞋業所需的乳膠,更是有五分之四來自泰華樹膠。可以說,林立盛每年都能體會到中國經濟高速成長帶給自己的驚喜和巨大實惠。
依靠中國為主的出口市場的迅猛發展,林立盛帶領泰華樹膠取得了卓越業績。
1978年他接手父親的橡膠廠時,公司每年產橡膠只有50噸的規模,經營業務只局限在泰國當地。而30多年后的今天,泰華樹膠已經發展成年產橡膠40萬噸,出口占生產額90%,市場覆蓋中國、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地的世界馳名品牌,產能規模比30多年前擴大了8000倍。泰華樹膠有限公司已經成為泰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者和加工者之一,跨入泰國橡膠業“三強”之列。
危機中決斷推動業務發展
在過去的歲月里,林立盛也遇到了許多風風雨雨,但每次都能逢兇化吉,轉危為安,并帶領泰華樹膠從容地走到了今天。
1980年,林立盛石油價格創下每桶35美元的歷史新高后,一路下跌,至1986年已經下跌超過50%,之后繼續走低。盡管受國際政治經濟等突發事件的影響,油價在短期內有上漲的過程,但這些并未扭轉石油的長期頹勢。直到本世紀初,油價仍未恢復至1980年的高點。這一輪全球油價下跌中,導致合成橡膠的成本降低,一些汽車輪胎廠商改用合成橡膠,這一趨勢極大地影響了林立盛天然橡膠的銷售。這是林立盛掌管泰華樹膠以來的最大難關。
面對艱難時光,林立盛果斷決定,讓每個工廠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成本和開支,把生產成本降到最低,并適當調低產品價格,提高天然橡膠產品的競爭力。正是依靠這樣的團結一心和嚴格控制,泰華樹膠度過了寒冷的冬天。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后,國際油價終于擺脫了低迷的價格,進入了單邊上升通道,從一二十美元上漲到現在的每桶140多美元,天然橡膠也終于憑借成本上的優勢,重獲銷售上的主動。
和石油低迷導致的市場萎縮相比,1997年從泰國蔓延開來的亞洲金融風暴給泰華樹膠帶來的則是正面的影響。由于泰銖大幅貶值,泰華樹膠的產品價格對許多國外買家來說有了更大的吸引力,于是大量訂單涌向泰華樹膠。同時,由于交割價格是以美元或人民幣計算,泰華樹膠可以用得來的外匯兌換更多已經貶值不少的泰銖,這使林立盛獲得了更豐厚的利潤。
誠信經營 樹立行業品質典范
泰華樹膠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除策略得當,率先進入并發展好中國市場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林立盛時刻遵守的誠信經營原則。
林立盛一直堅持一個從商原則,可以做賠本的生意,但絕不做任何有損誠信的生意。作為制造商,保證產品的品質是誠信經營的第一道關。在林立盛帶領下,泰華樹膠在幾十年內嚴守職業操守,成為了行業典范。
泰華樹膠經營的產品由早年的單一品種發展到今天的“煙膠片”、“乳膠”、“橡膠手套”等多個品種,并且都能從泰國源源不斷地出口到世界各地,暢銷不斷,依靠的第一塊敲門磚就是品質。這也是林立盛最感自豪,底氣最硬的事情。每一件產品都經過了嚴格的質量檢驗,質量都100%合格。正因如此,泰華樹膠的產品受到世界橡膠用戶,如米奇林、普林司通、固特異等客戶的肯定。
有了過硬品質,還需要有合適的價格。這也是林立盛取勝市場,建立誠信的關鍵之一。
進入新世紀以后,由于需求量增加,橡膠價格猛漲,往往一天、一個小時甚至幾分鐘之內,價格就會又漲了不少。很多橡膠公司的老板都會“坐地起價”,取消原來的訂單,要求按照新的價格供貨。但林立盛從不會這么干,他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候打電話談好買賣,雙方還沒有簽訂協議,但橡膠的價格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又上漲了。這種情況下如果按照約定的價格供貨,每賣一噸橡膠,林立盛就要少掙幾十萬美元。但每次,只要是談好的買賣,林立盛從來都是寧可自己吃點虧也要按照約定履約,絕不掙昧心錢。他做生意的豪爽和誠信風格,深得橡膠買家好評,也自然而然地為他帶來了更多訂單。
林立盛的誠與信不僅是對外,對內亦然——無論是新加入的子公司還是“老資格”的子公司,林立盛都一視同仁,給予這些子公司負責人們充分的信任。當這些子公司需要幾千萬乃至幾億泰銖的資金來買賣橡膠時,林立盛從來沒有說過“不”字。領導信任部下,部下就很忠心。泰華樹膠各子公司的每一位廠長和總經理都對總公司和林立盛非常忠誠,不僅盡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還時常超額完成生產和銷售任務。他們的品德和能力,為泰華樹膠的發展提供了支撐。“如果這些廠長、經理不是忠心的人,不是有能力的人,是沒辦法做的。”林立盛強調說。
依靠誠信的經營作風與德才兼備的優秀團隊,泰華樹膠不但在順境中發展壯大,在逆境中也總是度過難關,逆流向上。
如今在泰國橡膠界,泰華樹膠已經成為無可爭議的一張名牌。“問價找泰華”已是一句盛行的新行話,可以說,泰華的橡膠制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泰國橡膠行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林立盛不僅僅是在做生意,更是作為華人代表,在泰國展現華人的影響力。
放眼未來,他躊躇滿志,希望在把泰華樹膠做成泰國第一的同時,能在其它領域貢獻自己更大的力量。
-END-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橡膠工業之父--古德伊爾2022-03-21 10:03:52
- 從上海到咸陽:外婆在西北橡膠廠支內的33年2021-08-30 10:08:48
- 傳承優良精神 爭建時代新功|虞海濃:從“割膠小白”到全國割膠狀2021-08-04 10:08:39
- 10余年投身海外“為國種膠”2021-08-02 03:08:10
- 三代接力“橡膠夢” 發展成果布全球2021-07-19 10:07:37
- 4位橡膠輪胎人,進入重點名單!2021-07-14 05:07:51
- 彭光欽:新中國橡膠之父2021-07-02 1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