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割膠工與星星相伴18年 一天下刀一萬多次(圖)
魏梁愛,壯族,45歲,中共黨員,海南省農墾八一總場金川農場八隊膠工,從1993年開始割膠,2000年,以年產干膠19。64噸成為全國個人產膠最多的“女狀元”。曾榮獲海南農墾創建50周年功勛人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有一些人,他們每天的工作,總是與星星相伴,聽上去很浪漫。
每天凌晨兩點,魏梁愛就開始了一天的割膠工作,她頭上的膠燈仿佛是星星在黑暗的膠林中一閃一閃;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朱恒銀辦公室的燈還在亮著,燈光融入黑暗的夜空,他的很多靈感都是在夜晚產生;在節日來臨前的晚上,是劉麗萍的值班時間,她要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交班……
也許,沒有人留意過,凌晨在膠林中晃動的頭燈;也許,沒有人在意過,深夜在辦公室依舊點亮的燈光;也許,沒有人注意到,在夜晚的車站、站臺,忙碌穿梭的身影。但,就是這些在星空下勞作的身影,讓人們感受到,這些勞模,其實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默默地發著光,無私地在奉獻。其實,與星星相伴的背后不只是浪漫,而更多的是奉獻。
魏梁愛:與星星相伴18年
“膠工同志們,現在凌晨兩點了,大家吃點早飯就去割膠。”農場的高音喇叭,總是在人們睡意正酣時響起。
9月21日,喇叭剛響,魏梁愛準時來敲生產隊辦公室里的門,正酣睡的記者被叫醒了。
頭頂膠燈,踏著露水,走了半個小時的山路,記者隨魏梁愛來到她管割的膠林段。
魏梁愛幫記者調好頭上膠燈的角度后,開始示范割膠的基本動作。只見她雙腳距膠樹保持20厘米左右,把膠杯翻過來平放在支架上,左手握刀柄,右手食指壓住刀槽,鋒利的刀口隨著手指的指引,在膠樹上迅速游動起來,只聽“嗖”的一聲,1/3圈的樹皮落地了,白色的膠乳順著割痕“滴答、滴答”流進膠杯,整個過程不到1分鐘。
記者學著魏梁愛的姿勢開始割膠。刀一接觸膠樹,心里開始緊張,手也不聽使喚。魏梁愛鼓勵:“不怕,割淺點就沒事。”
記者拉開架勢,彎腰約30度,頭上的膠燈剛好照著要割的位置,靠著上次的割口,左手手腕開始用力自上而下推進,繞著樹“走”了1/3圈,中途斷了3次,終于割到了事先開好的中間線,膠皮斷成三四節,掉在地上。看著膠水慢慢滴進膠杯,記者有些激動。站直腰,發現手心已沁出汗水,看看表,足足用了5分鐘。
魏梁愛告訴記者,膠工割膠看似“一刀到底”,十分容易,實際上,一天上割900株膠樹,要下刀一萬多次,割“陰陽刀”的老樹下刀次數還要翻番,這是一個相當艱苦的體力活。
當記者割到第5株時,明顯感覺腰有點酸、右手食指開始發麻。想看看魏梁愛割到哪兒了,卻只能看見隱約的膠燈在黑暗中晃來晃去。
到早上8時多,魏梁愛已把整個林段900多株割完。
匆匆趕回隊部吃了早餐,魏梁愛對記者說:“現在是9點半,你趕緊睡一會,10點半再趕去收膠水。”
往床上一躺,記者感到渾身不舒服,左手握刀柄的地方紅腫一片,兩個血泡一碰就痛。但也許是太累了,不一會就進入夢鄉。
10時40分,記者挑著4個膠桶跟著魏梁愛又出發了。收膠水不算技術活,挨株把膠水倒進桶里,再用一個特制的小木勺把膠杯刮干凈就行了。
40多公斤重的膠水壓在肩上,記者已是寸步難行。魏梁愛趕緊讓記者少挑一些,剩下的等她回來再挑。
到收膠站記者感覺肩膀火辣辣的,兩桶膠水像鐵砣似的,但一稱才22。5公斤,而魏梁愛那一擔是56公斤。
接近14時,已經全部收完了所有的膠水,一共400多公斤,折合干膠100多公斤?粗@些膠水,魏梁愛滿臉愜意。
下午3時半,記者和魏梁愛回到生產隊辦公室?粗龔牧璩績牲c忙忙碌碌到現在,覺得辦公室墻上的對聯與她十分相襯:“捧出乳白膠汁,筑起綠色豐碑”。(記者賴志凱)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橡膠工業之父--古德伊爾2022-03-21 10:03:52
- 從上海到咸陽:外婆在西北橡膠廠支內的33年2021-08-30 10:08:48
- 傳承優良精神 爭建時代新功|虞海濃:從“割膠小白”到全國割膠狀2021-08-04 10:08:39
- 10余年投身海外“為國種膠”2021-08-02 03:08:10
- 三代接力“橡膠夢” 發展成果布全球2021-07-19 10:07:37
- 4位橡膠輪胎人,進入重點名單!2021-07-14 05:07:51
- 彭光欽:新中國橡膠之父2021-07-02 1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