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磨一劍:可降解橡膠在廣東實現產業突圍
當青山科技獎首次將獎項頒給廣東高校科學家時,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王朝正站在黃埔綠色先進材料技術研究院中試(產品正式投產前的試驗)車間里。生物基可降解橡膠這一成果凝結著他和團隊近20年的光陰:從博士期間開始參與全球首個生物基彈性體研發,到2025年即將建成全球首條千噸級中試線,從即將量產的可降解鞋底,到破解每年600萬噸輪胎磨屑污染的愿景,從實驗室專利到大灣區產業集群,王朝及其團隊的研究早已走出實驗室。
從單體開始的“綠色長征”
在王朝教授的辦公桌上,擺著一雙2022年生產的運動鞋。這雙看似普通的運動鞋,鞋底所采用的可降解橡膠,最初竟是源于生活中常見的土豆和玉米。這背后,凝結著科研團隊近20年的努力。
這一科研方向的來源,是輪胎等傳統橡膠制品帶來的磨屑污染,它們滲入土壤、地下水、湖泊和大海里,還有的被魚類吞食,最終進入人體。曾有學術文章發現在人類嬰兒胎盤、人體大腦中存在微塑料。如果能開發出可自然降解的橡膠,磨損的顆粒就不會變成微塑料污染土壤和水源。
“我自己在這個領域都做了16年。”王朝表示,2008年的時候,王朝的導師張立群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生物基工程彈性體的概念,希望通過土豆、玉米等原材料制備生物橡膠新材料,使其具備應用于工程領域的性能,“當時國內對可再生資源的關注度還不高,老師提出這個想法之后,我們便去攻關這個課題。”
彼時,生物質原料的利用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的研究和技術積累幾乎為零。王朝團隊做出來的第一代產品只有極少的生物質單體能用。在這之后,他們通過不斷地配方調整和優化制備出更多種類的橡膠,“大概有近十年的時間我們團隊都在做這個工作,一直在實驗室里做基礎研究。”
在實驗室埋頭攻關的過程當中,王朝逐漸意識到了基礎研究與市場需求之間的脫鉤,開始轉變思路逐漸向市場接軌。“比如市場上需要耐油橡膠,我們就根據這樣的需求再去構建新的分子結構,怎么把它做得更耐油、更耐低溫。”但是,即便已經走過了十年研發之路,成果距離實際投產仍有很長的距離。
“首先是產量上的差距。”提到這個,王朝自己都笑了:“我們實驗室生產一次做50克,工廠試生產,一次至少也要幾十公斤。按我們的產量,得做兩個月才能湊夠工廠一次試驗的量。如果試驗失敗,又要重新開始,這樣的時間成本是我們無法承受的。”
這種困境源于實驗室制備與工業化生產之間的巨大鴻溝。為此,王朝團隊開始攻克從小試到中試的技術難題。他們重新設計反應裝置,解決了放大生產過程中攪拌不均、過熱等問題,最終建成了年產百噸的中試裝置。此后,團隊帶著調整后的橡膠前往工廠試生產,發現問題后再返回實驗室優化配方。經過近百次這樣的循環,歷時三年多,王朝團隊終于將可降解橡膠從實驗室帶到了消費者的腳上。
廣東大地上的產業躍遷
2023年9月,帶著那雙可降解橡膠制成的鞋子,王朝教授從北京化工大學南下廣州,加入華南理工大學,并出任黃埔綠色先進材料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這雙誕生在北京實驗室中的鞋,不僅是他行李箱里最“寶貴”的物品,更是連接實驗室與產業化的橋梁。
廣東制造業發達,坐擁金發科技、萬力輪胎等橡膠和新材料領域的龍頭企業。選擇南下正是看中了廣東完善的產業生態,希望借助廣東發達的制造業基礎和良好的政策環境,聯通下游的制造商,加速可降解橡膠應用到千行百業當中。
彼時,廣東發布了《廣東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了前沿新材料產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這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在政策的支持下,黃埔區政府和華南理工大學共建黃埔綠色先進材料技術研究院,以“綠色先進材料技術開發”為核心,進行低碳、環保、“卡脖子”等尖端科研技術孵化。
隨著研究院的成立,全球首條千噸級生物基橡膠中試線建設迅速推進,今年便將投產使用。這條產線不僅是產能的突破,更是連接實驗室與工廠的“翻譯器”——通過它,團隊開發的數十種可降解橡膠新品種得以快速驗證生產工藝,為下游企業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希望今年用我們可降解橡膠生產的鞋子就能夠穿到消費者的腳上。”王朝表示:“做鞋不是科學家的本職,但沒有這雙鞋,就撕不開產業化的缺口。”在他看來,鞋子是可降解橡膠產業化應用的第一個行業,除此之外,如耐油密封圈、兒童橡膠玩具、口香糖、一次性手套甚至是生物醫用材料等需要用到橡膠的地方,都是可降解橡膠能夠去拓展的領域。
“目前最大的愿景是將可降解橡膠應用到輪胎上。”王朝表示,汽車行駛過程中會產生微米級大小的輪胎磨屑,這是PM2.5的重要組成部分。顆粒越小危害越大,這種微米級別的小顆粒進入土壤、河流,最終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但如果是輪胎用的橡膠是可降解的,其危害性就大大減少了,“這個難度是最高的,因為輪胎對于性能、安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市場驗證的周期也是很長的。”而這一愿景一旦實現,輪胎的磨屑污染問題終將被解決。
共同出題:科研與市場的雙向奔赴
材料科學的研究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基礎理論研究、實驗室合成、性能測試,到中試生產再到最終產業化,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源投入,往往伴隨著無數次的失敗和重復實驗。王朝教授感慨道,“我們所做的生物基可降解橡膠是全球首創的,既沒有文獻參考,市場上也沒有對標的商品,耗費的時間自然非常長。”
這種漫長的研發周期,讓王朝深刻認識到產學研結合的重要性。“高校科研與產業需求之間存在著天然的‘翻譯鴻溝’。”要讓實驗室的成果真正落地,“高校老師要多去企業看看,企業也要加強與高校的合作。”
王朝引用其導師張立群的話來對此進一步闡述:“不是企業給高校課題,也不是高校給企業課題,而是雙方共同出題、共同答題。”在這種模式下,企業及時反饋工藝要求和市場需求,高校據此優化研究方向,最終實現“共同受益”。他以生物基可降解橡膠研發為例:“如果沒有與鞋企的緊密合作,我們可能還在實驗室里研究分子結構,難以解決耐穿、舒適、防滑等諸多問題。”
而對于獲得青山科技獎,王朝感到十分榮幸。“首屆青山科技獎開始申報的時候,就有朋友鼓勵我去申報,但當時我正忙于攻關可降解橡膠的產業化難題,沒有申報這個獎項。”直到深入了解后,他才發現這個獎項的獨特價值:“它不僅響應了國家對于雙碳和環保的重大需求,同時也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支持。”
據了解,“青山科技獎”由美團于2021年發起,是資助青年科學家的公益性獎項。3月初,第四屆青山科技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包括王朝在內的10位綠色低碳領域的青年科學家入選,他們每人將獲得稅后1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青山科技獎的支持,讓我們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中。”王朝說。如今,站在新的起點上,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深耕科研成果轉化,使其服務于人們的綠色生活。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梁紅文:逐夢綠色橡膠科技前沿的領軍人2025-05-19 12:05:59
- 十六年磨一劍:可降解橡膠在廣東實現產業突圍2025-04-02 12:04:38
- 賽輪集團名譽董事長袁仲雪:打造全球最具競爭力的橡膠輪胎產業鏈2024-09-06 10:09:44
- 梁紅文:挑戰不可能,逐夢綠色橡膠2024-04-26 01:04:35
- 勇攀農業科技高峰2023-11-01 09:11:22
- 李云鵬:堅定信心 主動作為 攜手共促石化行業綠色復蘇2023-09-27 04:09:54
- “橡膠老兵”王夢蛟:做橡膠一定要耐得住寂寞2023-06-07 05: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