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橡膠而來 竺可楨兩次考察海南島
1957年2月和1961年2月,我國氣象學、地理學、物候學等多個學科的奠基人竺可楨,兩次到海南島進行環島綜合科學考察,為海南的橡膠產業發展、熱帶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一系列卓有遠見的對策和建議,其深遠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距他第一次考察海南60年之后的今天,我們再次跟隨竺可楨的足跡,去學習先賢嚴謹細致的治學與工作態度,去追溯先輩們披荊斬棘開發海南島的歷史,去一窺當年萬象更新的海南島社會風貌。
翻開《竺可楨日記》,有這樣一段記錄——“1957年2月19日,星期二。早上6點,廣州氣溫53℉(即11.7℃),陰間多云。”
67歲高齡的竺可楨早早起床,趕到廣州天河機場,7點36分民航318號飛機昂首飛入云天,飛往海口。天氣不太好,比318號早10分鐘飛往海口的另一趟班機就備降到了湛江機場。作為中國氣象學始祖的竺可楨,沒有放過高空觀察氣象的好機會,在顛簸的飛機上記錄下了全航程的天氣—— “7:36,天河機場出發,300米(海拔)入霧”,“8:03,2100米,在霧之上,天上有閃電”“10:00,100米,見海,已到海口”。經過兩個半小時航行,一代科學巨擘竺可楨首次來到海南島,開始了他的第一次環島考察。
為了橡膠而來
竺可楨兩次來海南島考察,首要目標都是橡膠的科學種植。他在《就廣東視察所見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報告》中寫道:“我去廣東視察……的目標,主要是橡膠樹和其他熱帶特種經濟植物”。
1950年代,為打破西方國家的橡膠禁運,我國開始了大規模橡膠樹的種植。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張九辰認為,當時許多地區種植橡膠樹的工作都走在了調查、勘察、設計和規劃的前面。到1952年春,廣西、廣東和海南三地開墾橡膠種植面積就達200多萬畝,播種面積90多萬畝。
“1953年初,種膠工作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多。”張九辰說,在開墾土地的過程中,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北部數十萬畝土地上原有的大片灌木森林,在開墾后變成了沙荒地,已開墾的橡膠園有近50萬畝地被放棄。當時選址忽視了小氣候的問題,在不宜種植橡膠林的地方仍然栽種了橡膠樹,以致在1955年冬季造成慘重的凍害。在經歷眾多失敗后,1956年種膠工作停滯不前。
1957年2月16日,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竺可楨率隊南下,到海南島和雷州半島考察橡膠發展情況。同行的有中蘇兩國的植物、地理、土壤等多方面的專家,共40余人,前后工作20天,先到屯昌、保亭、通什等地;再劃分為森林土壤、植物區系和熱帶資源3個小組分頭考察。竺可楨參加熱帶資源組,又考察了儋縣、澄邁、崖縣、陵水、萬寧、樂會、瓊東及文昌等縣。
第二次考察的重點仍然是橡膠種植。竺可楨從2月8日登島,一路途經海口、興隆、三亞、鶯歌海、石碌等地,于12日返回廣州。
海南島新風貌
“我是第一次到海南,汽車跑過2700公里路,島上16個縣,只有西南的感恩、樂東、白沙和東方四個縣沒有到。但時間倉促,所見不能深入。”1957年3月10日,竺可楨結束第一次考察后在廣州接受南方日報等7家媒體聯合采訪時,一以貫之的嚴謹而謙虛。
翻開《竺可楨日記》,從其簡潔有力的行文中,可以感受到海南島新風貌撲面而來。整個海南島上,城市、鄉村、膠園、廠礦到處有新的建設,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面貌一新。
2月19日,竺可楨剛到海口,住在海南行政公署第三招待所。下午他參觀了海口市容。當時的海口有10萬人口,新修的街道連著招待所。這個招待所是1952年建的。招待所旁有很多木麻黃樹。竺可楨感嘆道,當年李德裕的詩文認為海南島荒涼,而“今天的海南島,朝氣蓬勃”。
于是,當他環島考察回來,又興致勃勃地參觀了海口的幾個景點。他兩次到五公祠和蘇公祠,發現這里所種植的花卉良好,如兩株南美杉已經有20多年,生的挺秀鶴立。此外有兩人環抱的大龍眼樹。蘇公祠前有雞蛋花兩株,他在這里為蘇聯老院士蘇卡喬夫拍了一張照。
2月20日,竺可楨來到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州領導介紹說,解放前這里衣食不足,現在每人每年人均有糧食600多斤,每人有兩三套衣服。天花、霍亂、鼠疫已消滅。全州有小學545所、中學5所、1所師范。通什這個幾年時間崛起的新山城,嶄新面貌令竺可楨欣喜。在即將離開通什時,他特地早早起床,到通什河邊散步,仔細考察了1954年建造的長約150米的通什大橋。
竺可楨十分留意海南島的基礎建設。在他的日記中,曾兩次提到即將建設的松濤水庫。2月22日,他從通什到那大,途經松濤,發現“附近擬筑水庫”。2月25日,在從澄邁紅光農場回通什的路上,他再次記錄到:“水利部有計劃在南渡江上游筑18億立方水庫,能灌溉500萬畝,可以解決海南北部之沙荒,地點在松濤”。
一路嚴謹考察
竺可楨曾擔任浙江大學校長13年。“求是”是浙江大學的校訓,也是竺可楨治校思想的精髓,這同樣是竺可楨治學與工作的精髓。在《竺可楨日記》記錄的他考察海南的過程,可以清晰感受到他科學、嚴謹的作風。
每到一個橡膠墾殖場,他都會詳細記錄當地的橡膠種植情況,以及包括平均溫度、最低溫度、寒潮等在內的氣象數據;他還會記錄當地的土壤、土地情況;以及植被、生態環保、歷史等。
1957年2月21日,保亭加茂墾殖場,竺可楨在日記中記載,這個墾殖場1954年建立,有100多人,這一帶為沙壤土。他們選橡膠優良品種,用芽接無性繁殖。有地2.5萬畝,已種植橡膠4萬株。1955年1月10日,天氣大冷,溫度曾低至0.8℃,橡膠樹傷25株、死5株。為搞清楚橡膠樹生長情況,他用量尺測得1954年所種巴西橡膠直徑2-3厘米,樹高3-4米,“一般長得尚好”。
2月23日,在去看儋州的僑植和聯昌兩個橡膠園之前,他甚至還專門請人收集了兩個橡膠園的分區小氣候,內容包括膠園的經緯度、海拔、地貌,以及年平均溫度、結霜、降雨等天氣情況。他詳細比較了這兩個橡膠園的異同后發現,國營的聯昌橡膠園每年只割膠98天,而民辦的僑植膠園則每年割膠270天。聯昌橡膠樹下雜草都沒有除去,而僑植均掃除。僑植的橡膠樹最多每天割膠200毫升,而聯昌的王牌橡膠樹最多有900毫升,但是少的樹每天只有20毫升。
由于觀察仔細,竺可楨發現了一些橡膠種植中的問題。例如,在南林墾殖園,他發現這里種橡膠的株間距為12尺,行間距為21尺,因此“覺太寬”。對此,南林墾殖園副場長黃守志解釋說:原擬種咖啡于行間,以長大后將橡膠樹蔭蔽,后來沒有種咖啡,導致行間距過大。
會算經濟賬的大科學家
在海南考察的過程中,竺可楨一路都在為各個場礦算經濟賬。
1957年在興隆農場,副場長詹力之介紹說,全場有30萬畝地,其中13萬畝可耕作,已有2萬多畝開墾,其中11000畝種的是香茅。竺可楨就為他們算了一筆賬:香茅種得多,但是耗費地力,且每百斤茅草要30斤燃料蒸餾。海南島上沒有煤,茅草又消耗地力。只所以種植香茅,是因為香茅每畝每年多可產數千斤,每百斤可以出1.5斤香油,每斤5.4元,當年可以收割。
他認為,種香茅是貪小利,“數年后地力用盡,森林良田均成荒地矣。而且香茅國際市場不穩定,隨時可發明人造香油替代之。”在《日記》中,竺可楨這樣寫道。
在儋州的僑植農場,竺可楨又算了一筆賬,僑植膠園維護得比較好,樹下的雜草都被掃除了,每年可以割膠270天,平均每株樹最多每天割膠200毫升。當時的膠價為2.4元一斤,約為大米價格的20倍。因此,小小的僑植橡膠園收入不菲。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橡膠院士”沈之荃:“科技創新,最要緊的要有科學態度!”2021-08-19 11:08:58
- 為中國核防護做過貢獻的橡膠老兵,成功狙擊了一場專利搶報2021-07-09 10:07:02
- 99歲新中國天然橡膠事業奠基人、原農業部部長何康逝世2021-07-05 10:07:16
- 市領導親自慰問,航空輪胎技術帶頭人!2021-01-25 11:01:27
- 科學家開發“橡膠+碳化硅”低成本散熱復合材料,但這不是重點!2020-12-24 10:12:50
- 航天材料專家揭秘神九天宮對接密封圈2019-11-28 11:11:03
- 為了橡膠而來 竺可楨兩次考察海南島2017-12-28 11:12:05
- 2021年度全球非輪胎橡膠制品50強排行榜公布07-30
- 鄧祿普捐贈急需物資——發電機150臺!07-24
- 山東橡膠行業50強公布07-21
- ANRPC:2021年全球天膠市場供需料相對平衡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