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橡膠專家天然橡膠專家黃宗道院士
黃宗道是我國著名的天然橡膠和熱帶作物專家,在80歲高齡之際仍繼續潛心寫作,終于圓滿完成國家重點圖書“院士科普系書”的《天堂的種子》一書。他一生從事熱帶作物、天然橡膠的科學研究,取得累累碩果,成為國際著名科學家,當選我國工程院院士。多年來,他在埋頭搞科學研究的同時,還嘔心瀝血寫過許多著作。2003年4月23日,黃宗道院士病逝,有人把《天堂的種子》稱為他最后的絕唱。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1/view-6852393.htm
新中國成立初期,西方帝國主義仇視新生的共和國,曾聯合起來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并利用我國氣候、環境不適宜種植天然橡膠樹的情況,將天然橡膠列為禁運物資。由于飛機、大炮、汽車和民用工業都離不開天然橡膠,這無疑嚴重影響我國正在進行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和抗美援朝戰爭。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天然橡膠事業屬于空白,除廣東地區有少數南洋華僑種植或野林偶有生長外,基本沒有天然橡膠樹。
為打破西方封鎖和禁運,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需要,黨中央果斷決定調兵遣將。抽調大批部隊官兵,集中在華南熱帶雨林地區,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大力開墾雨林荒地,準備秘密建立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同時指令各地黨和政府,從農林院校選調優秀專業人才迅速集中到廣州,組建天然橡膠研究機構,從事我國天然橡膠樹種植的科學研究。
黃宗道等南京農學院的講師,是學校的骨干精英,知識淵博,風華正茂,政治上追求進步。正是在此背景下,他被黨組織選中。1953年,黃宗道等肩負著黨組織的委托和希望,懷著滿腔熱血,離開南京啟程赴廣州,開始承擔我國天然橡膠科學研究的歷史使命。
面對教科書“禁區”勇敢進軍
橡膠研究所設在廣州珠江畔沙面舊英國使館樓里。出于保密,研究所門口不掛任何牌子,大家很少外出。為加強研究所的領導,黨中央特地從國家機關挑選受過高等教育、參加革命時間早、年僅37歲的國家林業部特種林業司司長何康,赴廣州擔任橡膠研究所首任所長。
當時,中共中央華南局第一書記葉劍英,被黨中央、國務院任命為開發天然橡膠的總指揮――華南墾殖總局局長,直接指揮天然橡膠事業的開發研究。黃宗道等科技人員到達廣州后,受到葉劍英等人的熱烈歡迎和接見,葉劍英還給大家作了報告,代表黨中央、國務院賦予他們組建華南天然橡膠研究所的歷史使命。
黃宗道等聽了葉劍英的報告后,熱血沸騰,積極行動。他們的口號是“與帝國主義斗爭,為祖國爭光!”他們廢寢忘食,搜集有關資料,加速開展研究活動。
起初大家對天然橡膠一無所知,只好從書本上尋找答案。黃宗道英文較好,他和同事翻遍外文書籍,終于找到印度尼西亞專家著的《三葉橡膠研究三十年》,從此得知天然橡膠樹原產巴西亞馬孫河流域,對地理環境、土壤、氣候、濕度等自然條件要求極嚴。國際權威人士通常認為,橡膠樹僅僅只能在界線分明的地區――大約赤道南或北10度以內種植。教科書還斷言超越這一地區,則是禁區,不能種植天然橡膠樹。
縱觀世界41個產膠國,皆位于北緯15度至南緯10度的熱帶地區。而我國華南地區均位于北緯18度至北緯24度之間,這一地區種植橡膠樹尚無成功先例。
任務緊急,刻不容緩。葉劍英指揮部隊進軍熱帶雨林開墾荒地野林,平整土地。同時,帶領科研人員拿著地圖爬山越嶺,在雨林帶中勘察地形,開展土壤、氣候等自然資源調查,四處尋找適宜種植天然橡膠樹的土地。
有一次,葉劍英帶領調查隊在北緯22度的高州縣城附近發現三株橡膠樹,如獲至寶,他興奮地對大家說:“這三株橡膠樹說明,從這里往南都可以種植橡膠樹啊!”頓時,大家在林子里歡呼雀躍。隨后,捷報頻傳,調查隊在廣東茂名縣又發現一些生長一二十年的老膠樹。在雷州半島徐聞縣甚至發現2000多株膠樹群。這些重大發現,為破除北緯18度以北不能種植橡膠的傳統理論找到可靠的事實依據,大家創建天然橡膠基地的信心和決心進一步增強。
當時,雖有蘇聯林業專家前來支援,但能不能大規模種植天然橡膠樹,關鍵在于我國科研人員的調查研究和艱苦探索。因此,大家決心艱苦奮斗,埋頭苦干,向大自然進軍。
當時,橡膠研究所各室互有分工,目標明確。黃宗道領銜第二研究室,主攻土壤農化和植物標本分析。他經常背著行李、干糧、雨傘、雨衣、水壺、標本箱與同事們深入粵西雷州半島、海南島、廣西等熱帶雨林地區,實地勘察,搜集研究土壤、氣候、濕度等相關自然條件信息,尋找宜膠地段。勘察任務艱苦、危險,所到之處荒無人煙,既無交通工具,又無通訊設備。
那時,大家政治熱情高漲,急于求成的氣氛很濃,走了不少彎路。十幾萬農墾大軍在華南地區,曾經熱火朝天開展過植膠大會戰。但政治熱情終究代替不了科學研究,種植的幾百萬畝膠林并沒有順利成長。不久,一場強寒流突然襲來,雷州半島不到一米高的膠苗幾乎損毀殆盡。黃宗道和同事們聞訊趕往墾區了解情況,望著滿山遍野的慘景,心疼不已。國務院和華南墾殖總局的領導鼓勵大家不要泄氣,應該從失敗中找出原因,總結經驗,振作精神,重整旗鼓,爭取成功。
黃宗道趴在膠樹下輕輕扒開土壤,研究橡膠樹根系的變化。一連拔了好幾棵,逐一仔細觀察,分析研究。他發現有的樹根沒有凍死,有搶救的希望。
事后,黃宗道與同事們經過反復分析,并會同橡膠墾區農場總結經驗,又迅速研究制訂使凍膠成活的方案,及時提出采取“膠林良種化、林網化、梯田化、覆蓋化”等科學措施。搶救方案報送墾殖總局批準實施后,很快緩解了風寒災害對橡膠樹的威脅。接著,他又帶領大家刻苦培育出橡膠樹抗寒新品種,將世界橡膠樹成活保證溫度從攝氏5度以上下降到攝氏0度。他們在科研道路上贏得了第一個勝利。
飽經“文革”考驗,致力橡膠科技發明
1958年,為了貫徹生產與科研相結合的方針,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元帥和農墾部長王震將軍到研究所視察,鼓勵將研究所搬到海南島,靠近橡膠農場開展科研活動。從此黃宗道和同事們隨何康所長一起到海南島扎根,繼續埋頭研究橡膠生產中遇到的新難題。
當時,我國廣東、云南天然橡膠樹種植獲得成功,海南島第一代膠林流出乳白色的膠汁。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7個重要產膠國,西方橡膠專家斷言“中國不能生產橡膠”的理論從此破滅。
黃宗道等在成績面前沒有滿足,沒有停步。他利用一切機會與橡膠主產國的專家們接觸交流,系統總結和吸收國外橡膠樹施肥、管理經驗,提出了我國不同土壤類型區種植橡膠樹的科學施肥制度,總結出一套“管、養、割”相結合的橡膠樹高產、穩產經驗,使試驗地產量逐步上升,畝產高達200公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正當天然橡膠科研事業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前進時,“文化大革命”突然來臨。在此期間,科研事業遭受嚴重損失。黃宗道和何康被造反派作為“反動學術權威”和“頭號走資派”關進牛棚,停發工資,被抄家。他們經常被掛上黑牌子游街示眾,或被拉到大會上挨批斗;經常被迫在地里勞動改造,挑水澆菜,挖土填溝,晚上還要寫交代材料。黃宗道所領導的科研項目課題組成員,一個個被掃地出門,兩個科研骨干先后被迫害致死。
然而,黃宗道意志頑強,信念堅定。他經受住嚴峻考驗,沒有被搞垮。1972年,黃宗道終于獲得解放,恢復工作,國家補發了他數千元工資。
這些錢他拿到手后立刻決定將其中一半作為黨費上交。許多人疑惑不解,他卻說:我們的國家還很窮,人民的生活也不富裕。盡管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經歷了刻骨銘心的艱難歷程,但我們的橡膠事業要發展,國家要富強,這些錢就算是我為國家盡一份心意吧!在他的心目中,黨和人民以及橡膠事業高于一切!
他熱愛橡膠事業,當時海南島橡膠園發生大面積潰瘍病,情況緊急。他一出牛棚耳聞此事,便立即組織植保專家奔赴海南墾區橡膠園現場察看情況,發現是工人使用錯誤的割膠方法所致,馬上及時指揮糾正。隨后,又領導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與兄弟研究單位合作研究,決定采用藥物治療和預防措施綜合治理,終于控制住潰瘍病。
接著,黃宗道在橡膠科研的大道上繼續奮進。他首先提出綜合應用我國橡膠樹栽培的先進技術,并親自制訂研究計劃,組織領導墾區采用培肥改土、刺激割膠、營養診斷、產膠動態分析四項基本措施,使橡膠樹年割膠刀數僅56刀,畝產干膠達200公斤(生產上一般年割膠120刀,畝產干膠70公斤至80公斤)。我國植膠區緯度偏北、氣溫低,割膠天數比國外少1/3,產量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獲如此高產,是一個創新,也是一個奇跡。國際橡膠界對我國天然橡膠事業刮目相看。
此后,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在北緯18度至24度地區大面積成功種植橡膠樹的國家,為我國和世界橡膠事業提供了寶貴經驗,作出了杰出貢獻。
由此,國家科委將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授予長期為天然橡膠事業埋頭苦干的帶頭人黃宗道。1983年5月,41個產膠國家和地區特地選擇在北京隆重召開國際橡膠會議,國際橡膠界10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聚集首都,聽取黃宗道詳細介紹我國橡膠事業的發展情況和科技成果,各國專家驚嘆不已。
當時,黃宗道還主持完成了華南熱帶作物現代化綜合科學試驗基地建設。那是墾區第二代膠園樣板,每年為基地增加收入200萬元以上。同時,他提出按緯度自然特點和海拔高度劃分熱帶作物帶,海拔50米以下應為椰子帶,50米至350米應為橡膠帶,350米至500米應為熱帶大葉茶帶,500米以上應為熱帶珍稀有用材林帶。這對合理開發海南島熱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指導意義。
在榮譽面前老驥伏櫪不停步
1985年,新加坡副總理兼吳慶瑞到海南島考察,黃宗道參加接待工作。吳慶瑞雖然不是橡膠專家,但因每年經過新加坡轉口貿易的橡膠量占世界橡膠年產量的1/3,所以他對橡膠很感興趣。聽說黃是橡膠專家,吳慶瑞當即說,中國橡膠生產和管理應該向馬來西亞學習,他們橡膠畝產已達80公斤至100公斤。黃宗道如實說:馬來西亞橡膠畝產確實比我國高,人們將之譽為橡膠王國,因為馬來西亞氣溫比我們高,割膠時間比我們長。但是我們現在采用新措施后,試驗產量已達到200公斤。如果我們照搬馬來西亞的經驗,同樣種植橡膠芽接樹,橡膠產量肯定低于他們年產量的1/3。因為我們一年中只有240天割膠期,而馬來西亞是360天。
吳慶瑞驚詫不已,馬上問道:“你們有什么法寶?”黃宗道邀請吳慶瑞到膠園看看,可以細細介紹。因時間倉促安排不了,吳慶瑞答應“回去即派專家來參觀你們的奇跡,學習你們的經驗!”
不久,吳慶瑞果然派專家來訪,事后吳慶瑞給我國國務院領導寫信:“海南省有個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他們的研究成果不亞于世界上最有名的橡膠研究部門,我對中國的橡膠研究水平及其所取得的成果由衷地欽佩!”
198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駐京辦事處主任德西爾瓦參觀了海南橡膠園高產品種試驗,他原是斯里蘭卡橡膠專家,參觀后他感慨萬分地說:“斯里蘭卡是最老的植膠國之一,但至今橡膠產量不高,你們的經驗值得在國際上推廣。”他立刻主動為橡膠科學研究院申請100萬美金,作為全國墾區推廣基金。
黃宗道熱愛橡膠事業,不畏艱險,急國家之所急,忘我工作,敢攀科學高峰。在他帶領下,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逐漸發展,有中國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和華南熱帶作物研究生院(簡稱華南兩院),形成一個強大的科研團隊,天然橡膠科技研究碩果累累。據2003年統計數據,天然橡膠行業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39項,部級科技成果獎116項,省級科技成果獎122項。
黃宗道的英語特別好,有一次他隨萬里副總理出訪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盛產橡膠,主人向萬里介紹他們國家橡膠生產情況,黃宗道當起臨時翻譯,及時、準確地將對方的介紹譯給萬里聽,并且將萬里副總理的話譯給對方,在場人員驚訝不已。事后,萬里贊揚黃宗道不但專業技術好,專業技術英語也好。
因為黃宗道為我國天然橡膠事業作出杰出貢獻,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胡耀邦、王震、朱�F基等曾先后到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考察,不斷給予支持和鼓勵。
黃宗道在國內外橡膠界享有崇高威望,1988年被列入世界“名人錄”,1991年被美國世界成就研究所推舉為“世界有名望的終身成員”。有些人多次勸他到國外研究所工作,說那里可以得到更多的報酬。他淡然一笑說,國外再好的條件、再高的工資,我不稀罕。我是祖國培養的,熱愛祖國,報效祖國,是我終身的心愿。
1997年,黃宗道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但是,在榮譽面前,黃宗道始終謙虛謹慎,繼續埋頭苦干。
考慮到黃宗道年事已高,農業部在他退休后曾設想在北京或深圳修建住房,供他安度晚年。但他謝絕了,他認為自己在海南島工作生活了一輩子,和紅土地已魚水相融,結成深厚感情。何況自己一直從事橡膠熱帶作物工作,在海南島有利于發揮余熱。當年周總理視察熱帶作物研究所時,曾題寫“儋州立業,寶島生根”八個大字。半個世紀以來,黃宗道一直銘記在心,年逾80時仍勤勤懇懇,帶領兩院科研團隊,把全部的心血都奉獻給自己熱愛的祖國寶島海南和熱帶作物事業。
2003年4月底,黃宗道院士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2歲。多年與他一道開創和建設我國天然橡膠及熱帶作物科研事業的農業部老部長何康聞訊后,悲痛萬分,提筆寫道:數十載風雨同舟親如兄弟慟哭失君,半世紀寶島生根葉茂果碩笑慰長留。字里行間,充滿濃郁的友情和戰斗情。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徐匡迪在唁電中贊他:“一生矢志愛國,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優秀品質是所有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編輯 王 雪)
(作者是農墾經濟研究所原所長)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王夢蛟:57載堅守不移 書寫世界橡膠領域新篇章2021-11-16 12:11:23
- 全球綠色輪胎技術的領航者,目前世界橡膠領域中最偉大的科學家2021-11-16 12:11:44
- “橡膠院士”沈之荃:“科技創新,最要緊的要有科學態度!”2021-08-19 11:08:58
- 為中國核防護做過貢獻的橡膠老兵,成功狙擊了一場專利搶報2021-07-09 10:07:02
- 99歲新中國天然橡膠事業奠基人、原農業部部長何康逝世2021-07-05 10:07:16
- 市領導親自慰問,航空輪胎技術帶頭人!2021-01-25 11:01:27
- 科學家開發“橡膠+碳化硅”低成本散熱復合材料,但這不是重點!2020-12-24 10:12:50
- 50萬公里,“稀土金”輪胎通過鑒定!12-08
- 科創板,迎來首家橡膠制品上市企業!12-08
- 扛不住了!原材料瘋漲,產能緊張,輪胎12月份漲價已成定局!11-19
- 張立群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