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澤:我國著名橡膠育種專家
我國著名橡膠育種專家徐廣澤
1
徐廣澤1916年10月出生于馬來西亞,25歲隨父母回國讀書。他有感于我國尚有廣闊的土地資源未開發利用,便立志學習農業科學,振興農業,為祖國的富強貢獻力量。當時農科是冷門,然而徐廣澤不顧別人的偏見,中學畢業時按照自己早就立下的志愿,報考中山大學農學院,主修水稻專業。在大學期間,他熱愛所學專業,學習認真,成績優異,頗受我國著名水稻育種專家丁穎教授贊賞。
徐廣澤大學畢業時適逢抗日戰爭,他離開了祖國去出生地馬來亞。徐廣澤祖輩是從事橡膠事業,且在當地頗負盛名。他回到馬來亞后就潛心研究橡膠,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獲得了廣博的熱帶作物科技知識。抗戰勝利后,他受母校(中山大學)丁穎教授的邀請,懷著為祖國發展農業效力的強烈愿望,于1946年又回到祖國的懷抱,在中山大學任教,為學生開設《熱帶作物學》與《熱帶作物育種》兩門課程,是當時中山大學唯一的熱帶作物專家。
1950年海南解放后,他率先帶領學生赴海南考察,拉開了開發海南熱作資源的序幕。華南墾殖局成立后,急需橡膠專業人才。1952年經商議并取得丁穎教授的同意與推薦,抽調他到華南墾殖局工作。1953他主動響應黨中央以海南島為重點開拓種植橡膠的號召,毅然放棄在廣州安逸舒適的生活,自愿調往海南墾殖分局,擔任主要技術負責人,親自組織實施橡膠選育種計劃,投身于我國橡膠事業的艱苦創業之中。從此,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我國在橡膠熱作事業。即使父親逝世,海外親人要他回馬來亞繼承遺產他也不回去,堅持留在祖國,一直為我國橡膠熱作事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奉獻了近40年。由于患了不治之癥結腸癌,于
2
解放初期,我國橡膠科學技術幾乎是空白。為了開創我國的橡膠事業,徐廣澤經常帶領科技人員爬山越嶺跑農場,親自觀察調查記錄,收集掌握第一手資料。深入實際搞調查研究.是他的一貫作風。
當時海南島共有60多萬株老齡實生樹,分散在舊膠園里,這些舊膠園大多是雜草叢生,道路崎嶇。為了從這60多萬株老齡實生樹中選擇出優良母樹,徐廣澤率領科技人員跑遍了海南島的所有膠園,考察了每一處的橡膠樹。在他的帶領下,新中國首次選出了1000多株高產母樹,并對它們的產量、副性狀等作了詳細鑒定,從而揭開了我國橡膠選育種工作的扉頁。
徐廣澤工作作風的另一個特點是,對技術嚴格要求,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每次發出新的技術措施與操作規程,他都必須親自檢查指導。在優良母樹上用竹子搭架進行人工授粉,他也要爬到20多m高的授粉架上檢查授粉工作的每一個技術細節。在品種匯評時,他對每個品種都要親臨現場觀察,深入向技術員、割膠工了解情況,詳細聽取匯報和認真審核資料,然后才作出慎重的適當評定。為了把橡膠樹種在最適宜的環境,發揮品種更大的生產潛力,他帶領科技人員與膠工開展了環境類型區的規劃,制定環境類型區大、中、小區的初步標準。他親自到現場進行實地劃分,工作十分認真。有時為了確定一兩個環山行該屬哪種類型,該種何品種,他從山頂跑到山下,又從山下跑到山頂反復地斟酌劃分。
50年代初,墾殖事業伊始,在種植何種材料問題上發生了重大爭論,由于當時的歷史背景,蘇聯專家在我國學術界具有權威地位。他們認為優良母樹繁殖的初生代無性系產量能提高一倍,極力主張種植國內品系而反對種植從國外引進的品系。徐廣澤在尊重蘇聯專家意見的同時,根據現代遺傳學原理和華僑在東南亞植膠的實踐,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雖然當時是蘇聯專家說了算,但他在實踐中仍堅持引進國外優良品系與選育國內優良品種相結合,一方面主持了大規模的國內優良母樹的選擇鑒定及人工授粉,建立育種站,進行大規模的無性系選種工作;另一方面又組織用華僑引進的外國品系進行試種,同國內品系間雜交。當時,他是背著蘇聯專家暗地里組織華僑和科技人員,對愛國華僑從國外引進的橡膠芽接良種進行繁殖和試種的。在那些年月里,徐廣澤多次冒著酷暑到現場調查,搜集引進良種的生長和產量預測資料,拍攝了大量照片,及時準確地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并向中央作了匯報,為領導下決心大量種植國外優良品系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
當我國開始大規模推廣國外良種時,又有些人只看到國外良種高產一面,而忽視本國自然環境條件特殊性另一面,主張全面采用國外PB86、PRIM600等優良品系,而反對選育種植國內優良品種,認為國內品系沒有什么發展前途。徐廣澤又一次頂住了這一冒失的主張,認為我國墾區有風、寒、旱等不利困素,不是所有國外良種都能適應。對國外品系應先經適應性區域系比,因地制宜選擇使用。學術上的爭鳴是正常現象,只能通過實踐求得解答。盡管當時壓力甚大,事實最后證明了徐廣澤的學術觀點是正確的。
1956年大躍進年代里,華南農墾總局提出把橡膠幼樹的撫育期縮短為5~6年。迫于形勢,海南農墾當時的領導也急于制定大躍進的指標,召集很多技術干部開會,征求意見,能否實現植后5~6年開割,甚或更快一些。當時大家剛剛從反右斗爭中解脫出來,余震猶存,明知不可能也不敢言。徐廣澤又一次站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認為搞小面積的試驗田,植后5年,以至4年開割是可以的。但就海南當時茅草未被控制,在荒蕪普遍嚴重的情況下想5年割膠是難做到的,要想橡膠樹年增租5cm,即植后3年開割是不可能的。他直言不諱的發言,提醒了領導。面對當時大躍進的盲干、浮夸風,徐廣澤在生產技術問題上敢于直抒已見,實事求是,是難能可貴的。
4
徐廣澤在我國橡膠墾殖事業開始時就深刻認識到,處于北緯17º以北的我國橡膠墾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威脅橡膠生長的,風、寒、旱自然災害。要保證橡膠大面積北移成功,必須搞好橡膠選育種工作,他根據東南亞植膠國的選育種經驗,聯系我國墾區實際,在主持橡膠育種工作數十年中,始終堅持以常規育種為主,自育與引進良種相結合,有性、無性選育交替進行,努力選育適合我國墾區復雜的自然環境的抗性強(抗風、抗寒、抗病等)、產量高、質量好的橡膠優良品種。他先后積極籌劃創建了7個橡膠育種基地,領導和組織大批科技人員進行艱苦細致的選育種工作,經過三十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帶領育種科技人員先后選育47個抗風、耐寒、高產的橡膠良種。他編寫了我國第一部《橡膠育種》教科書,為培養橡膠育種專業人才提供了教材;他主持和參與了《橡膠樹育種和良種繁育技術規程》的3次制定和修改工作;他參與領導了“六五”,“七五”國家重點攻關課題——橡膠選育種繁育課題;他參與了修改制定《七五期間全國橡膠優良品種評選標準》等工作。在1954~1956年劃分橡膠生長條件類型區的基礎上,他根據我國橡膠墾區存在不同程度的風、寒、旱的不利因素,修訂了《橡膠樹生長環境類型中區的劃分修改意見》,并要求各農場還應在環境類型中區劃分的基礎上,進行環境類型小區的劃分,因地制宜,落實品種與環境對口種植,揚長避短,發揮品種的優良特性。他曾兩次出席國際橡膠會議,在大會上作學術報告,介紹適合我國橡膠植區抗寒、抗風、高產的品種,并提出在環境類型小區規劃下培育良種和用叢種方式減少災害,充分闡明了在中國應因地制宜培育良種的思想。受到了與會科學家的好評與重視。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王夢蛟:57載堅守不移 書寫世界橡膠領域新篇章2021-11-16 12:11:23
- 全球綠色輪胎技術的領航者,目前世界橡膠領域中最偉大的科學家2021-11-16 12:11:44
- “橡膠院士”沈之荃:“科技創新,最要緊的要有科學態度!”2021-08-19 11:08:58
- 為中國核防護做過貢獻的橡膠老兵,成功狙擊了一場專利搶報2021-07-09 10:07:02
- 99歲新中國天然橡膠事業奠基人、原農業部部長何康逝世2021-07-05 10:07:16
- 市領導親自慰問,航空輪胎技術帶頭人!2021-01-25 11:01:27
- 科學家開發“橡膠+碳化硅”低成本散熱復合材料,但這不是重點!2020-12-24 10: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