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天然橡膠種植業在困境中起步
斯大林高興地對周恩來說:你們的志愿軍在朝鮮作戰和發展天然橡膠兩件事上,也是幫助了蘇聯
橡膠樹屬于熱帶雨林植物,它對地理環境、土壤、氣候、濕度等自然條件要求極嚴。國際權威人士通常認為:“橡膠樹只能在界線分明的熱帶地區——大約是赤道南或北10度以內,超越這一地區,則是禁區。”
世界上天然橡膠主要生產國,大多集中在赤道以南10度到赤道以北15度之間的熱帶雨林地區,其中有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印度、斯里蘭卡等國。我國除西沙、南沙群島外,都位于北緯18度以北,雨量、氣溫、緯度等植膠條件均遠遠差于上述國家。許多國際專家歷來把中國劃為“植膠禁區”。
天然橡膠綜合性能好,用途十分廣泛。它曾經和鋼鐵、石油、煤炭一起被并列為現代社會四大工業原料,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
當年,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因受地理位置等條件限制,沒有一個國家能種植天然橡膠,只好用石油作原料,生產合成橡膠作為替代品。合成橡膠不僅成本高,而且綜合性能比天然橡膠差,尤其是制造飛機輪胎,必須用天然橡膠作為原料,否則影響戰斗力。為此,蘇聯千方百計從資本主義國家套購天然橡膠。正因為如此,蘇聯一直密切關注我國廣東、海南的氣候和種植橡膠的有關情況。
1948年,蘇聯駐華使館隨國民黨政府轉移到廣州時,曾多方打聽廣東、海南種植橡膠的有關情況,并向斯大林作了報告。新中國成立后,斯大林更加關注我國的天然橡膠事業,多次主動向毛澤東、周恩來等提及種植天然橡膠這一重大話題。
我國天然橡膠種植始于1904年。當時,被孫中山先生譽為“邊寨偉男”的民主革命志士、云南土司刀安仁先生,從海外購買了8000多株巴西三葉橡膠樹苗,歷經千辛萬苦運到云南種植,建起了我國第一個橡膠園。兩年后,海南島愛國華僑何書麟先生,從馬來西亞引進4000粒橡膠種子,種植在海南瓊海、儋州一帶。后來,有些愛國華僑,也曾在廣東部分地區零星種植了一些橡膠樹,但數量很少。到1949年,歷經45個春秋慘淡經營,先后僅種植天然橡膠4.2萬畝,年產干膠不過200噸。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經濟建設處于恢復時期,百業待舉,民用工業、國防工業都急需大量天然橡膠。西方國家對我國公然實行全面經濟封鎖和禁運,天然橡膠作為重要戰略物資,是他們禁運的重點。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我國天然橡膠供應關系更趨緊張。前方飛機、大炮、汽車以及軍用膠鞋急需天然橡膠,后方物資運輸、醫療衛生及工農業生產也急需天然橡膠,到處都向中央伸手要天然橡膠,天然橡膠像金子一樣貴重。
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中共中央果斷作出“一定要建立我國自己的橡膠生產基地”的戰略決策。
1951年6月,美軍在“三八”線附近受到朝、中部隊沉重打擊,表示愿意和談。我國政府派高崗陪同朝鮮金日成前往莫斯科同斯大林會商。據師哲(毛澤東的俄文翻譯、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政治秘書室主任)回憶:那次會談基本結束,雙方人員進入休息廳隨意交談。斯大林忽然向我方代表提到發展橡膠園的問題,并說他聽說海南島、雷州半島,甚至廣州附近都有種植橡膠林的條件和可能。他關切地詢問:這個問題你們是怎么研究的?是否已有試驗田?斯大林還強調天然橡膠是戰略物資,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你們要好好研究一下,并熱情表示蘇方愿意幫助種植橡膠樹。
我方會談人員回國后,及時向中央作了匯報。隨后,斯大林又致電毛澤東正式提出:帝國主義在戰略物資上封鎖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中,只有中國可以種植橡膠,希望中國開辟橡膠園,發展天然橡膠。毛澤東立即委托陳云負責此項工作,開展調查研究。
陳云迅速組織調查研究,向毛澤東提交書面報告,介紹海南島種植橡膠的有關情況,說明海南島、雷州半島可以種植橡膠,同時提出華南幾個省擴大種植橡膠的設想。
8月13日,毛澤東將這些情況向斯大林作了及時通報。半個月后,周恩來在中南海主持政務院會議,通過《關于擴大培植橡膠樹的決定》。會議對華南廣東、廣西、云南、福建、四川等地的氣溫、雨量及其他條件進行分析研究后,要求這些地方“應大力培植天然橡膠”,“迅速動員本地可動員的農林院校學生、教授組成調查隊分別對本省區境內適宜種橡膠的地區進行調查,保護現有的橡膠母樹,確保種苗來源”。政務院還要求各省區從1952年到1957年種植天然橡膠700多萬畝,爭取10年后年產干膠10萬噸。
1952年8月15日,周恩來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蘇聯。20日,斯大林、莫洛托夫等出面,同周恩來、陳云、李富春等會談。會談主題包括延長我國旅順口海軍基地使用年限和修建中蒙鐵路問題,還有關于蘇聯援助中國種植和割制天然橡膠協定的問題。
周恩來介紹了我國發展天然橡膠的設想,告訴斯大林:我國有些從南洋回國的華僑,曾經帶回一些天然橡膠種子,在海南島試種成功。但橡膠樹數量少,產量低,而且都是私人經營的,如果由國家著手發展種植,情況會大不相同的。
斯大林很高興,他對發展天然橡膠熱情很高,多次建議我國或單獨、或同蘇聯合作,在海南島和廣東南部地區種植橡膠,逐步推廣、擴大橡膠園。
經過會談,雙方簽訂了《關于蘇聯援助中國種植和割制橡膠的協定》,蘇聯準備貸款幫助發展天然橡膠,并派專家參加這一工作。那次會談,斯大林高興地對周恩來說:你們的志愿軍在朝鮮作戰和發展天然橡膠兩件事上,也是幫助了蘇聯。
斯大林去世后,蘇聯仍然繼續關注我國天然橡膠的發展情況,1954年10月,赫魯曉夫參加我國5周年國慶慶典后,曾專程到廣東參觀橡膠園。當時,橡膠林生長旺盛,多數膠樹有小孩子拳頭粗,少數有大人拳頭那么粗。他興奮地鉆進橡膠林里看了一會兒,一向喜歡發表感想的他,本來想要說點什么,但因有人隨意說了一句:“這恐怕是你有生以來第一次走進橡膠園吧!”赫魯曉夫極為敏感,當時就不再吭氣了。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橡膠拓荒者,一片丹心耀南疆2021-11-16 12:11:25
- 數萬湖南兒女支邊云南:以湖湘精神澆種中國橡膠2021-10-27 03:10:33
- [天膠往事]上海(二)2021-09-23 10:09:22
- [天膠往事]海南(二)2021-09-13 07:09:10
- 姚鈿浩:我們當年入深山墾荒種橡膠 開路建房全得自己來2021-07-05 10:07:33
- 中國橡膠工業重地之山東(一)2021-07-01 10:07:29
- 特林老兵回憶新中國如何跳出天然橡膠圍堵圈2021-06-17 03: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