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中活下來——東莞兩家鞋廠的生存樣本
廣東東莞市厚街鎮電閃雷鳴,瓢潑大雨下了整整一天。
當走進和冠塑膠制品廠的廠房時,嘩嘩的雨聲被擋在門外,但耳朵里立刻就灌滿了機器的轟鳴聲。
“和冠”是一家制鞋廠,藏身于東莞市厚街鎮下汴粵能工業城F棟5層,貌不驚人。這家鞋廠的全部機器都在開著,沒有一臺熄火。門口貼著繼續招收制鞋工人的廣告,開出的工資在千元以上,并且注明“包吃包住”。這些信號表明,這是一家在國際金融危機風暴中活下來的企業。
“每天休息,就是吃飯給一個小時,不是不想休息,只是訂單多,趕工趕不過來!”由于機器一直在轟鳴,正在壓制鞋模的工人張曉紅頭也不抬地“吼”。
生產線上的工人有的忙著制鞋樣,有的忙著刷膠,有的忙著剪裁。大約有30多個工人在不同的崗位上忙碌著。
貨梯旁邊的幾名裝卸工,不停搬運著成品。裝卸工陳曉福停下來,汗水順著臉頰流下,他的聲音必須壓過機器聲才能讓記者聽到:“從早晨八點開始干,最近活兒多……”
“和冠”是每月加工鞋材幾萬雙的小型鞋材加工廠,目前70多個工人分兩班倒,每班工作10小時。與這座樓里的其他工廠有所不同的是,這家工廠今年剛上了一臺新機器。
玻璃窗隔開了車間。在廠長辦公室里,廠長袁昭福一邊與記者交談,一邊接電話。在1個小時的采訪期間,一共打進7個電話,通話內容不是談訂單價錢的,就是詢問袁昭福現在是否能有時間接單。
這是記者記錄下來的一條通話內容:
——“老袁,訂單要抓緊,這個月15日要發貨的。”
——“好,好,好,放心,我們正在趕工,不會誤工。”
在當前歐美市場大幅減少消費的背景下,沿海出口廠家能夠接到訂單的確是一件讓人振奮的事情。東莞的中小企業多以外向型企業為主,內銷訂單在所有訂單中僅占很小一部分,袁昭福說:“以訂單為主的企業對海外市場依賴太大了。”
“我們是供應商,訂單靠貿易公司來安排,如果沒有一定的技術含量,沒有口碑,那怎么會有訂單接呢?”袁昭福在兩年前開發出具有治療高血壓功能的按摩鞋墊,在歐美市場大受歡迎,并形成了穩定的銷售渠道。
“說實話,別人倒閉,如果我能挺住,就多了商機。”袁昭福說,“訂單減少是大家共同面對的困境,目前總體上減少了四成以上,但我的訂單目前還不愁。客戶很穩定,長期的質量保障留下了信心。”
“今年是我們廠的第四年,前三年規模比較小,但已經連續三年擴充,現在規模是原來的3倍。”他笑笑,拿起一杯茶抿了一口,“現在,周日周六不休,訂單才能完。”
袁昭福的總結是:“像我們這類小廠,能拿到訂單就能活下來。拿到訂單,一個是有自己的拳頭產品,這是應對危機的‘獨門利器’;一個是質量要好;還有一個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跟你行業上下游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打好交道,這樣即使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訂單還是有,只不過利潤薄了些。”
“平時‘走動’關系是必不可少的,畢竟行業內‘僧多粥少’。”他很注重“關系”的維護。
當拿起照相機,想拍攝“和冠”車間的忙碌場面時,袁昭福拉住了:“別拍了。別人的日子不太好過,都是行內人,看見了照片,不太好。”
與“和冠”的活法不同,“炭吉”的套路是縮減規模自救。前者是“內資”鞋材加工廠,后者是“臺資”鞋材加工廠。
“炭吉”座落在距“和冠”十公里以外的另一條街上。那里的臺資企業比較密集。
炭吉紡織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在行業內算是做得較有規模的企業。記者看到,幾百平方米的廠區內“一塵不染”,8臺大型微電腦控制的鞋材機,正安靜地躺在地上“休息”。只有另外3臺機器在響著,幾十名工人在機器前“忙前忙后”。
“看看吧,這就是我們現在應對危機的最好方法。”“炭吉”總經理盧俊蓉說。這個臺灣商人在鞋材行業中也有十幾個年頭了,他的語氣中含有一些無奈。
“跟你說句實話,現在只是‘深秋’,年底或明年才是‘冬天’。按制鞋業的訂單規律,明年3月~5月的訂單可能會更少,那時才是真正的‘嚴冬’、最考驗企業的時期。”這是盧俊蓉的判斷。
“經濟好的時候,也有好企業和差企業的區別;現在經濟不好,好企業的利潤就會薄一點,而差企業就會熬不住而倒閉。”他認為,“企業現在最需要的就是‘穩’,生存下去就是勝利。而縮減規模,是比較好的求生手段。”
“為什么偏偏要縮減企業規模,而不是采取其他的措施來減少虧損?”記者打斷盧俊蓉問道。
“企業有困難的時候,控制規模可以保住一部分工人和生產線,小企業更容易在市場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訂單。這段時間經濟形勢不好,很多客商不敢下大訂單,試探性地下小批量訂單,很多都是三四萬雙,大企業接這樣的訂單往往不解決問題,剛好適合我們小企業。‘留得青山在’,未來才有‘柴燒’。”
“另一方面,要對客戶進行認真的評估和篩選,寧愿少接一些單,也要盡量避免出現呆壞賬,在經濟狀況不好的情況下,上下游企業倒閉引起的呆壞賬很容易拖死一家企業。”盧俊蓉的這個說法,是東莞很多企業的共識。
盧俊蓉接單很謹慎。從大年初八開始上班到現在,“炭吉”只接了一個小訂單——“不是沒有訂單,而是客戶的信用在行內不是很可靠。”盧俊蓉解釋說。
對于訂單,盧俊蓉還說,明知接單企業會虧損,但也要接。他算了一筆賬——
“因為匯率、原材料等因素,我不接單,每月的人力成本、租金等開銷要5萬元,這是我虧掉的。如果我接單,還是有錢收,但是算賬時,我虧掉2萬元。你說我是虧5萬合適,還是虧2萬合適呢?”
盧俊蓉覺得,不單單是他這家企業,東莞很多同等規模的企業都沒有太多生意,均要縮減規模,減少虧損。
盡管市面不景氣,但盧俊蓉并沒有關掉工廠回臺灣發展。
“國內的經濟前景還是很好的,只要有穩定可靠的訂單,再縮減企業的規模,我們就能撐下去。一旦經濟回暖,企業就可以東山再起。”盧俊蓉說。
如果說,“炭吉”是通過縮減規模保圖存并等待經濟轉暖,那么“和冠”則是利用自己的渠道優勢借機謀求擴大生產規模。
“假如訂單不斷這種態勢不是曇花一現的話,我有繼續上新機器、擴招新工人的打算。”“和冠”老板袁昭福說。
他推開窗戶,外面的疾風厲雨已經慢慢地停了,天邊隱約出現了一抹彩虹。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日本車企腦洞又開,專制車禍的橡膠汽車露面,發生碰撞也沒一點事2021-01-06 02:01:31
- 更換輪胎新選擇 中策橡膠新品輪胎發布2020-12-30 11:12:40
- “萬箭穿心堅不可摧”千里馬抗扎胎新品發布2020-11-06 11:11:06
- 加入蔚林股份直播間 打折M、MZ搶購了2020-11-06 11:11:15
- 橡膠貿易商未來要消亡九成2017-06-02 10:06:04
- 中國化工貿易商之困境--正在消失的路途2017-06-02 10:06:18
- 中國化工貿易商之團隊建設2017-06-02 1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