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你如何自我救贖
這段時間,談論東莞經濟話題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時髦。東莞真是一個很奇怪的城市,盡管在精神世界總是成為千夫所指,但恐怕沒人可以否認它經濟上的富足。所以總是愛之者深,恨之者切。
前兩天,看到天涯上的一篇文章《東莞:“風暴眼”中的世界工廠》,感觸很深。其實很早就想寫一些關于東莞經濟的文章,但始終沒有心思。看到那篇文章的時候,才感到自己懶散了。那篇文章寫得很客觀,看得出作者對東莞有很深的了解,在東莞也有很深的資源。可惜的是,作者提到了企業在這場風暴中的自身能動性,但在提解決方案的時候,卻全然忘之腦后,6條方案全是期待政府有些做法,給點錢什么的。對于企業來說,那些不過是天上的月亮,看上去很美而已。所以,那6條方案,不過是“狗尾續貂”,是不能拿來做救命稻草的。
我一直很關注的是,企業到底怎么來拯救自己。而我要寫這篇文章的原因,也在于我很深刻地感覺到,現在輿論對企業的導向實在是太過危險。
1 危險的鼓動
如果說誰還不知道東莞發生了什么,恐怕他就是一個既不上網,也不看報紙和電視的人。東莞究竟倒閉了多少企業?恐怕沒人知道,知道的人也不會告訴你。雖然各有各的說法,但各方面總歸都承認,現在已經不是東莞的好日子了。
既然日子不好過,自然要有人出來鼓勁了。在東莞,我日復一日地看到一些文章,說甲企業通過什么轉型,形勢怎么怎么好;乙企業又通過什么升級,大大盈利。至于這些企業用了什么法寶,我總結無非就是“吉祥三寶”:搞研發;搞內銷;搞品牌。
其實這幾個辦法,我耳朵都聽得生繭了,專家們沒少提過。現在政府又有意識地鼓吹“吉祥三寶”,仿佛拿著這“吉祥三寶”,就可以萬事大吉,跋山涉水不在話下。我毫不懷疑政府的努力是出于善意,只是我更關注這種鼓吹所帶來的危險性:如果哪個老板聽信了這樣的鼓吹,自己也來轉轉型,升升級,不知道是去發達還是去找死?
誰都知道現在企業資金鏈很緊張,很脆弱,一個投資失敗,就會引發多米諾效應,全盤皆輸。前段時間倒閉的合俊集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所以這個“吉祥三寶”不是不好,只是每一樣都太花錢,太考驗企業的資金承受能力了。
我認為這幾樣中,研發看起來最艱深,但卻也最單純。只要你有那么幾個人才,有場地,有必需的設備,就可以組建一個研發中心。但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提的這幾個條件,都不是廉價的。目前我所了解的東莞企業搞研發的投入,最少的也有100多萬。何況,這些錢投下去,還不知道能不能研發出什么成果。
我接觸過一個五金制品企業,老板告訴我,他投了1000萬搞研發,現在還是虧本。我留意到媒體報道過華堅鞋業做研發,卻沒有人注意到它投入了5000萬,現在同樣是虧本。
我之所以說研發最簡單,因為后面兩種更困難。搞內銷,你準備做哪些渠道,采用什么方式,怎么管理,怎么選址,怎么裝修;你還必須考慮到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的消費習慣有不同,就像四川人喜歡喝雪花啤酒而東莞人喜歡喝青島和金威,你沒法給出理由,只能去了解它。這些,都不僅會考驗企業的資金,還會嚴重考驗企業的管理水平。
搞品牌就更麻煩。搞品牌基本上會包含做銷售的環節,此外還要涉及品牌的推廣宣傳、品牌的維護。別說在中國這么大的地區去鋪開品牌,就算在東莞這么一個小小的地方,廣告費都不便宜,更別提去做持久的、全國性的推廣。
每一項都是如此花錢,這對東莞企業來說太不適應了。東莞企業可能是最容易賺錢而最少花錢的了。為什么東莞企業賺錢這么容易,說到底就是拋開了最復雜的這些環節。它只要拿到單,乖乖地生產就可以了。如果你嫌工人不好管,你還可以用機器代替,搞自動化。這種模式不需要復雜的管理,不需要多少人才。
可惜這種方式現在已經備受考驗了。那是不是就得去搞“吉祥三寶”呢?我認為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要忘記,我們是處在金融風暴中,東莞的大多數企業資金鏈根本無法承受任何一項大規模的投入。不考慮自身的情況,就盲目投入搞研發、搞內銷、搞品牌,我認為只會加速死亡。
“吉祥三寶”雖然好聽,卻不好用。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冒進的做法。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過一句話:“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可惜我們現在的專家和政府似乎不是那么理解,“做大做強”才是他們所推崇的。
那么,東莞企業面臨的就是一個無法救贖的處境嗎?
2 艱險的時局
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先探討一下,為何東莞走到了今天的境地?我們艱難時局的根源何在?金融風暴真的來了嗎?
說實話,我不是很了解什么是金融風暴。次貸危機實際上已經遷延日久,去年早就聽說了這個事情。到這幾個月,終于演化成一場轟轟烈烈的金融風暴。華爾街金融體系正在崩解,很多投資銀行倒閉了。
這場危機會延續多久?外邊的說法很多。我覺得,最樂觀地估計,明年年中之前不會往好的方向走。就像次貸危機拖延了一年多才爆發一樣,金融危機的傳導、深入滲透,也需要一個時間,為期一年應該不算久的。
東莞企業有個特點,絕大多數企業都是沒有融資的,從本地機構融資很少,更別提海外融資。更何況在中國金融不是那么開放的情況下,中國金融業受華爾街沖擊本身還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我認為,海外金融機構的倒閉,也就是在金融危機的層面上,東莞不會受到多大的直接影響。但金融危機并非就不能影響到實體經濟,說到底,影響東莞的還是金融風暴直接壓縮了美國人的消費能力,這種力量的強大超過了許多人的預計。美國人覺得沒錢了,買不起東西了,他不在美國買東西,美國采購企業給東莞的訂單當然也就少了。美國的次貸危機波及到歐洲,現在是東莞出口的兩大市場都遭殃了。
在我所接觸的企業中,幾乎沒有企業不倒苦水的。海外訂單嚴重縮水,或者雖然有訂單,但價格壓得很低,做了也白做。
所以,東莞企業當前面臨的困局,還是強大的生產能力和急劇壓縮的歐美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
也許有些人還不了解“生產”對東莞意味著什么。我接觸過東莞不少的企業,東莞真正做研發、銷售或品牌的企業很少。即使是很大型的電子企業,就像臺達、光寶之類,也就是所謂的“高科技企業”,其實也不過是一條流水線過去,一排工人在做加工,只是人比做鞋子和做玩具的少些罷了。說到底,那不是什么高科技,那只不過是打著高科技的幌子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東莞如此執迷于生產,有著世界上號稱最頂尖的生產能力,但生產的東西買的人少了。怎么辦?
最簡單的邏輯就是,要么你在生產端下功夫,要么你在需求端下功夫。但別誤會,我不是說要企業去做研發,也不是要企業去做銷售。
3 過冬的謀略
要過個暖冬,對東莞企業來說并不容易。東莞企業生產了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最多的品牌產品,卻長期受制于人。現在外人不可靠,到了要靠自己的時候了。
就像前面說的,企業有自身的能動性。東莞的企業家也不要過多去指望外界能幫多少忙,東莞最近有10億的資金幫助中小企業融資,但現在還沒出臺,出臺之后,還不知道是個什么情況。至少在過往的時間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叫了很久了,但始終中小企業邁不進融資的門檻。企業家還是要靠自我救贖——企業內部其實大有潛力可挖。
一,最簡單的就是壓縮生產,裁員,安安靜靜地蜷縮著,捱過冬天。這是傻瓜都知道的做法。
二,改造生產流程。看看你的生產線上哪些可以改造,可以少用幾個人,可以加快點速度。
三,優化產品。產品方面則可以做一些小的創新,比如讓它更美觀,添加一些小功能,用創意使產品獨具特色。這樣的改造不會花費太多成本,也許更能獲得客戶的賞識。
四,注意工廠的管理,裁汰冗員,壓縮腐敗空間。這個時候,人心思變,企業必須保持創業期的勁頭。如果一個企業有了十年八年的,往往已經有了一批思想守舊而數大根深的人,管理層之間也容易內訌,隨時可能讓企業的處境雪上加霜。此外,企業內的腐敗,尤其是采購環節的腐敗,幾乎每個企業都存在。如果能壓縮這種不必要的成本,就可以直接增加為企業的利潤。解決的方法,現在有少數企業設置了專門的監察人員,類似于審計。還有部分企業在采購時采取類似公開招投標的方法,這些都可以借鑒。
五,嚴密注意資金鏈。如果企業家是個真心真意做事業的人,那么這段時間里最應該注意的,就是資金鏈。東莞企業大多不注重財務管理。企業里誰得罪不得?老板,還有財務。為什么?財務是老板的老婆。就是這么簡單。這樣做法在今年具有極大的危險性。你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錢,不會合理地用錢,那么你某一單收不回錢,你就可能得考慮怎么收場了。
由資金鏈衍生出來的一個措施是,壓縮收款期限。往年不少企業都是3個月收款,如果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不強,最好是能壓縮多少就壓縮多少。
我并不提倡通過融資方式來補充自己的資金,除非到了必要的時候。融資看上去很美,企業也叫著融資難,都叫了多少年了。但還是那句話,出來混,終歸要還的。現在的融資成本并不低廉,五六個百分點的利息是要的,如果到了還款期,你拿不出比本金更多的錢來還賬,銀行帶來的壓力是巨大的。這也是為什么東莞企業寧愿民間借貸,也不愿向銀行貸款的原因之一。
六,轉移工廠。我了解的一些企業就搬遷到了越南,有賺錢也有虧本的。轉移是個耗費巨大的事情,圖的通常是勞動力的廉價,但現在不只是生產成本問題,更大的問題是需求不振,轉移工廠需要謹慎。
第二個層面,就是在產業鏈條上尋找救贖之路,也就是企業之間“抱團過冬”。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抱團過冬”不那么容易,企業跟企業之間,老板跟老板之間,是一種利益組合,利益跟利益相碰,難免發生沖突。其實未必如此。我了解的東莞老板,無論港商、臺商、本地商人,都還是很抱團的,供應鏈上下的企業之間,一般都有些私交,甚至就是同門出來的,比如這個老板做大了,會幫助他的馬仔自己去創業,幫助他做一些更為低端的活。
產業鏈力量的整合,一種是同類性質企業之間的結盟,比如電子企業跟電子企業,玩具企業跟玩具企業,這些粘合的力量既可以是企業老板個人,也可以是行業協會。其實這個時候,企業界對行業協會都有著期待。因為行業協會發動起來,肯定比老板個人的能量要大。另一種組合是不同性質、但在供應鏈上有上下關系的企業結盟。比如我做鞋子,你給我供應皮革,那么這兩個企業就可能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抱團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取暖。群體的智慧碰撞,會比單個企業家苦悶度日要好很多。多跟其他企業老板交流,或許你會發現許多沒有想到的“土辦法”。
在需求端,毫無疑問,東莞的中小企業是沒有能力改變歐美市場的風向的。企業要做的,就是去適應當前的狀況。
就像《東莞:“風暴眼”中的世界工廠》中說的,現在有個結構性問題。也就是說,雖然金融風暴來了,但歐美不是所有產品都不消費,奢侈品消費少了,但必需品還是會堅挺。企業可以去尋找歐美之外的新市場,比如中東、非洲這些避風港,也可以去改造產品適應歐美市場的需求。
我并不主張東莞企業大規模去做內銷。東莞企業大多不了解內銷市場的狀況,缺乏根基。但也并非說,只有到了巨無霸程度的企業才能去做內銷。我是一個走中間路線的人。中小企業也有中小企業的做法,上面提到的“抱團過冬”就是其中的一種。中小企業可以跟做得成功的銷售企業結盟,或者中小企業自己結盟,共同推銷,分擔成本和風險。
零零碎碎寫了這么些所謂的謀略,沒有什么系統和邏輯,其實更偏于戰術而不是戰略。需要說明的是,我并不認為企業就絕對不能去搞“吉祥三寶”,如果東莞的哪個企業真的那么有錢,那么大膽,不妨去頂著風浪試一試,或許能給大家真的樹立一個范本也不一定。
4 隱藏的機遇
在東莞,我聽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說法,大多來自官方。一個是“彎道理論”,即認為賽車在拐彎的時候才好超車。還有“機遇說”,認為這個市場高檔產品買不起了,你東莞不正好是生產低檔產品的么,你們不是壓價最厲害了么,這回大家都買低檔產品了,這回你可撈到百年難遇的機會了。
這些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它至少提醒我們,這個金融危機中除了危險,還有機遇。但就像我前面所說,我是一個走中間路線的人。在我看來,這些說法看似美好,但鼓動性太強,太冒進了。畢竟畫餅不可以充饑,一個放大的美好未來,不能太當真了。
那么,這場危機中的機遇究竟在哪里?我認為至少有幾點。
第一,大量閑置的物業,有助于降低企業擴張的成本。我覺得只有對一種企業來說,這個機遇才是現實的:就是那些對土地有極大依賴,而且積累了大量資本的企業。我相信這種企業在東莞不會太多。對于常規的企業而言,沒有必要這個時候去擴張,畢竟看不到底,而且成本也未必比高位時能低多少。如果是銷售型的企業,還必須考慮到消費的蕭條。
第二,訂單的分流。國外客戶就像個狩獵者一樣,他永不停止地在尋找新的加工廠。當一個加工廠不行了,他會把訂單分流到其他工廠。只要你堅守陣地,堅持就是勝利。
第三,人才的儲備。東莞不少企業家都覺得找一個人才不容易。東莞人才太少,而且平時人家有個職位,你去挖他,也不是那么容易。金融危機下,人才也降價。抓緊時間在倒閉或危險的企業中挖些合適的人才,他能幫你過冬,也能幫你在冬去春來時大展宏圖。
我很認同那篇網文中說的,經濟危機不等于經濟滅絕,機會總是在的。但作為企業家,必須時刻關注外界信息。雖然現在的輿論可能會誤導你,但充耳不聞也是不好的,能堅持理性判斷就好。
寫到這里,想起一個笑話。話說有個家伙在廣東犯了事,警察怎么都抓不著他,流動人口嘛。這人一跑,跑到了北京,24小時內就被警察抓起來了。北京警察那么厲害?原來,他錯就錯在自己喝了一瓶可樂。那天他無所事事地跑到廣場上,拎著一瓶可樂晃悠。那個時候,正是邪教份子拿汽油自焚的事件剛發生不久,警方很注意拿瓶子的人,一盤問就出來了。其實報紙上都有報道的,你不看報紙,沒事拿個瓶子去晃悠,就是你的不對了。笑話歸笑話,也不知真假,只是告訴了企業家一個道理:還是要注意外邊的信息啊!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日本車企腦洞又開,專制車禍的橡膠汽車露面,發生碰撞也沒一點事2021-01-06 02:01:31
- 更換輪胎新選擇 中策橡膠新品輪胎發布2020-12-30 11:12:40
- “萬箭穿心堅不可摧”千里馬抗扎胎新品發布2020-11-06 11:11:06
- 加入蔚林股份直播間 打折M、MZ搶購了2020-11-06 11:11:15
- 橡膠貿易商未來要消亡九成2017-06-02 10:06:04
- 中國化工貿易商之困境--正在消失的路途2017-06-02 10:06:18
- 中國化工貿易商之團隊建設2017-06-02 1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