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中國的大型露天礦開采運輸過程用到的巨型工程輪胎,全部都依靠進口,全世界也僅僅只有法國米其林、日本普利司通、美國固特異三巨頭能夠生產。中國的礦產開采業經常因為輪胎出問題而導致礦山車輛停運影響開采工期的事情。這一切被一個叫朱暉的福建人看在眼里,他在心里暗暗發力:我就不相信,中國不能自己生產巨型工程輪胎?!
巨型輪胎的仰視圖。企業供圖。
苦其心志
福建省海安橡膠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暉,出生于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海安村的一個貧寒家庭,16歲時他被迫放棄學業,開始做苦力活,一直到1984年春節,他萌生了創業的念頭,當即便帶領鄉親們一起去廣西百色巖灘水電站工地從事補胎工作,從此和輪胎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補胎行業掘得 “第一桶金”后,朱暉并沒有滿足現狀,他的補胎生意迅速擴大到廣東深圳、珠海、山西平朔、德興、貴州翁福、遼寧本溪和湖北三峽等地,并陸續在這些工地建設了輪胎翻新廠,承接輪胎翻、修、管用定額消耗 “一條龍”服務。
“從哪里來,還得到哪里去。國人缺少什么,我就突破什么。”本著這樣的想法,2005年12月,在巨型輪胎翻新領域摸爬滾打了10年的朱暉,決定回鄉創辦企業、向巨型輪胎生產制造領域進軍。隨即,福建省海安橡膠有限公司在仙游經濟開發區楓亭園區成立,注冊資金1億元,占地475畝,被列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項目。
海安公司與中科院簽約。企業供圖。
“6·18”助力“中國第一胎”問世
早在海安橡膠成立以前,憑著精湛的翻新技術,經朱暉團隊翻新后的巨型工程子午線輪胎的使用壽命可達到新胎的70%,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大中型礦山等工程建設項目降低大量的輪胎消耗成本。
行業經驗有了,但公司所缺乏的、也是最關鍵的是人才。一直以來,朱暉堅信,產品關鍵在技術,技術的核心在于創新,創新的來源則是人才。海安橡膠創建之初,朱暉就開始四處招募人才,不到半年就召集技術人員近100人,并且出臺了一系列人性化的福利體系和有效的激勵機制,提高員工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其中,現任海安橡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技術中心主任的高級工程師黃振華,就是在當時被朱暉發現并吸收進來的。在自主研發制造屬于中國人的巨型輪胎背后,所有酸甜苦辣黃振華都體味過。
“研發巨型工程輪胎,周期長,成本大,國外技術又嚴格保密,一開始,我們在設備、配方、結構與工藝等各方面都是空白,除了借鑒原先翻新輪胎時的經驗以外,我們毫無辦法。”黃振華講道。
為此,在第四屆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現名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簡稱“6·18”)上,公司與北京橡膠工業設計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學等單位聯姻,一起研制出了中國第一臺生產巨型工程輪胎的成型機設備。在確定好工藝走什么路線、怎么銜接、設備與設計都能用的基礎上,2008年6月30日,海安橡膠終于生產出了第一條巨型工程輪胎,也就是被譽為“中國第一胎”的37.00R57巨型工程子午胎。
輪胎生產過程。企業供圖
創新攻堅與技改
“坦白來講,在制作第一條輪胎時,我們的技術還不成熟,其壽命只能維持10幾個小時,當時國外生產的輪胎正常壽命是4000個小時,我們的差距還很大!” 黃振華如實告訴我們。
“那個時候,從董事長到我們整個技術團隊壓力都很大。生產一條巨型輪胎成本要幾十萬,批量生產出來就是上億的損失,而當時公司用修補、翻新輪胎的資金鏈來支持研發投入,基本上是處于虧本狀態的。” 黃振華陷入了一段艱難的回憶,“一切還是得重頭再來,迎難而上!搞技術的人,首先是要學會從發現問題到改進問題,所以我就常鼓勵我們團隊,不能墨守成規,同時要準備好幾個方案,不管多麻煩,都要一個一個地去試驗。”
為此,公司研發團隊對方案進行了全面的改進,將第一條巨型工程輪胎一塊塊切割下來分析。“在關鍵攻堅時刻,整個技術團隊連續堅持了四天兩夜,大家都頂著壓力上,堅持不懈地去施行新的研究方案,既緊張又興奮。” 黃振華說。
值得一提的是,改進后的輪胎下線后,在缺乏相關檢測設備的情況下,只能拿到礦山上去試驗,看其壽命到底能維持多久,如此又加大了時間成本。頂著各種壓力,終于在攻克物料傳輸、設備聯動、胚胎傳遞、成型胚胎卸載等方面的問題后,經過兩三個月的試驗,海安生產的輪胎壽命達到了1000多個小時,實現了質的飛躍。2009年4月,海安橡膠輪胎生產技術獲國家行業部委鑒定,成為國內唯一一家通過標準鑒定的生產廠家。
此后,海安先后購置了X-光機、轉速試驗機、生熱試驗機、耐切割試驗機等先進的檢測儀器和試驗設備,不斷將產品壽命從1000個小時延長到4000多個小時。2012年初,海安生產的巨型工程輪胎開始批量生產,至此,從修補巨胎、翻新巨胎到制造巨胎,攻克一道道前人難以逾越的技術難關,海安開創了中國巨型工程子午線輪胎產業化的新紀元。黃振華笑言:“可以這么說,中國的礦業都應該感謝海安。”
巨型輪胎成型車間。企業供圖。
龍頭企業不變的堅持
經過多年的刻苦攻關,海安在輪胎結構、膠料配方和工藝制造等設計方面實現了多項關鍵技術突破,形成了目前國內最大規格的57〃系列工程子午線輪胎產品成套生產技術,已成功開發全規格系列的巨型工程子午線輪胎產品,先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2項、外觀設計專利12項,成為行業的龍頭企業。
憑借著自身實力,除了在“6·18”平臺上實現與各科研機構牽手以外,海安也得到了各級政府的支持。據介紹,公司在研發初期便得到了莆田市、仙游縣發改委的關注,每年都會推薦人才到海安,同時還獲得了各級部門積極爭取的補助資金,持續投入到科研生產中。
如今,海安生產巨型輪胎的技術水平已達到3家國際輪胎巨頭的90%,價格卻僅是其70%—80%,加上公司常年都有300多名技術人員駐扎在各大礦山提供技術服務,“研發制造+技術服務”的新戰略讓其迅速打開了國內外市場,先后與國內各個大型礦業集團開展了“工程輪胎消耗費用定額承包一條龍服務”,并出口到澳大利亞、印尼、巴西、智利、印度、美國等10多個國家。
但不管市場怎樣變化,董事長朱暉都始終要求,公司每年都必須將產值的10%用于研發創新,以跟上國際主流礦山對工程輪胎的需求。
對此,海安橡膠行政副總廖新明說道:“雖然我們這行競爭力相對較小,但風險很大,現在礦業發展不景氣,還不夠穩定,企業面臨環境比較復雜,無論如何我們的核心技術都一定要過硬,要繼續加大研發。”
在廖新明看來,目前,國內鼓勵相關技術攻關多集中在船舶、高分子材料等方面,針對輪胎并不多,國內并沒有相關技術支持與測試設備,更沒有產品標準,這一切全靠海安背后所有工作人員的創新頭腦與經驗智慧,未來發展道路還很長很長。“我們希望國家也能夠看到我們的努力。”廖新明最后真誠地說道。(劉應平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