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回力還是“分手”了,合資輪胎企業還能走多遠

上海華誼集團在2017年11月21日發布了一則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雙錢公司收購安徽回力輪胎10%股權,華誼香港收購安徽回力30%股權。本次交易后,世界著名的法國輪胎公司米其林集團,從上海老牌化工國企上海華誼旗下公司安徽回力完全撤退,安徽回力全部股權重新劃入上海華誼。在上海華誼集團發布公告的前一天,米其林全球官網也外公布了相關事宜,宣告了法國米其林輪胎與回力橡膠之間的16年的合資關系終止,至此國內合資輪胎企業又少了一家。

2001年4月,上海米其林回力輪胎股份有限公司(SMW)成立
外資與本土企業合資輪胎企業的歷史區區20多年,有過蜜月期和高速發展期,而近年卻時常聽到外資輪胎企業與本土企業分道揚鑣,或是買斷合資股權轉為外商獨資,這與當初外資輪胎企業入華時有著天淵之別,合資輪胎企業這些年怎么了,為何在龐大的中國市場卻換不來“白頭偕老”的長久共存呢?
雨后春筍般裂變式發展
改革開放十幾年后的90年代,上海、廣州、遼寧等地國內輪胎企業掀起了設備和技術引進大潮,吸引到眾多外資輪胎巨頭紛紛來到中國,與本土企業開辦合資企業。

大連固特異輪胎有限公司
1994年,美國固特異與大連橡膠總廠達成合資意向,建立大連固特異輪胎有限公司,開啟了輪胎合資公司的先河;同年,韓國錦湖輪胎同南京輪胎廠合資建立南京錦湖輪胎有限公司;1995年,法國米其林與沈陽輪胎廠合資建立沈陽米其林輪胎有限公司;1996年,日本普利司通也與三井物產會同沈陽橡膠三廠組建沈陽三泰輪胎有限公司;同年韓泰輪胎與淮安的清江橡膠廠合資成立江蘇韓泰輪胎有限公司,同浙江嘉興獨資新建韓泰輪胎(嘉興)有限公司……短短兩年時間內,世界輪胎界三大巨頭便都以合資的方式齊聚中國發展,之后意大利倍耐力、德國馬牌等大品牌也紛紛進入來到中國,開始新的篇章。
沈陽三泰輪胎有限公司
彼時國人對國外輪胎技術和運營模式充滿了信心與期待,伴隨著千禧年過后中國私家車消費的興起,這些輪胎合資企業搭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船。有數據顯示,到2014年外資輪胎及合資品牌占到中國輪胎產量的40%左右,包攬了乘用車輪胎70%的份額,牢牢占據著國內輪胎市場的主流位置。
合資格局逐漸轉向獨資
利益當前一切都順理成章,但中外文化與發展思路的沖突,讓合資企業各方的分歧越來越大,“分手”不可避免地到來。

德國馬牌輪胎合肥工廠
開辦企業的終極目的是盈利,外資企業帶著產品技術和創新能力來到中國,與擁有網絡趨勢的本土企業,共同開發這片市場。
隨著時間的推移,合資輪胎企業的技術、工藝、銷量和規模都在同步提升,無不影響著國內輪胎市場的命脈,而外資則獲取了大量資本和品牌影響力,本土企業的處境卻越發邊緣。
外資企業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毋庸置疑,同時還有龐大的資金背景與在華多年的品牌影響力,這些都是合資企業的本土企業方所不具備的,而后者長期壓在合資企業光環下,自身品牌和原有市場不斷弱化,自主研發產品不可避免地模仿外資技術和產品,以求追回“失地”。
在注重知識產權的西方社會,一些純本土企業或合資伙伴推出的“自主研發產品”觸及到了外資底線,涌現出多個國際輪胎企業狀告本土輪胎企業專利侵權的案例。

蘇州優科豪馬輪胎有限公司
合作不愉快的背后,也讓合資各方打起了各自的算盤,技術壟斷是外資企業最基礎和有效的談判砝碼,本土企業在這個環節中毫無優勢可言,最終合資關系走向終止,各自經營各自品牌,或是所持股份被外資收購成為外商獨資。

鄧祿普輪胎常熟工廠
另一些外資輪胎企業在看到在華合資輪胎企業的經歷后,入華伊始就采取了獨資形式,即便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去拓展市場,也要避免因合資而泄露企業技術和專利的危險,因而中國土地上的外資獨資輪胎企業比例越來越高,在乘用車輪胎市場胳膊擰不過大腿的本土品牌,則將更多業務重心轉向了外資輪胎企業不占優勢的商用車胎市場。
合資轉獨資:
2003年米其林沈陽輪胎有限公司依法轉變為外商獨資企業;
2004年5月普利司通(沈陽)輪胎有限公司收購中方所有股份成為獨資公司;
2004年佳通把在中國大陸的所有資產合并到佳通輪胎(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下,成為完全獨資公司;
2011年4月12日,日本東洋橡膠工業株式會社董事會通過收購山東銀石瀘河橡膠輪胎有限公司所持出資股份的75%成為獨資公司。
外商獨資:
2004年日本住友橡膠企業在江蘇成立兩家獨資公司投入生產;
2005年11月,橫濱橡膠(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
2005年12月28日韓國耐克森輪胎(株)投資設立青島耐克森輪胎有限公司;
2011年5月18日,德國大陸輪胎中國首家工廠于合肥正式開業。
轉變思路才能共贏巨大市場
所謂“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隨著多家合資輪胎企業勞燕分飛,目前只有極少數中外合資輪胎企業仍在正常運作,但未來能否持續合作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倍耐力輪胎有限公司二工廠投產
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公布,2016年中國汽車銷量達到2800萬輛,2017年預計增幅5%,中國將繼續領跑全球市場,作為汽車相關產業的輪胎企業發展空間持續增強,原裝及配套市場的需求則將迎來更大份額。
盡管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但中國市場的自身特點是個繞不過去的坎兒。目前還在的合資輪胎企業不得不面對前文所述的行業現狀,同國際大牌相比,中國本土輪胎企業基本上都比較“年輕”,這意味著他們既有的運作思路和發展之路,不可能在短期內轉變為成熟的海外市場,如何調整運營思路尋求共贏,將是他們在未來發展中所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華盛橡膠與齊魯工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簽約暨揭牌儀式圓滿舉行2025-05-26 11:05:57
- 中策橡膠A股上市,股票今日上市發行2025-05-23 02:05:35
- 韓國第二大輪胎制造商因火災停產,或影響700萬條輪胎銷售2025-05-21 11:05:54
- 阿朗新科與臺橡合資丁腈橡膠新工廠,南通開業2025-05-20 01:05:35
- 賽輪集團成輪胎業首個獲認:SAILUN、MAXAM 雙品牌斬獲 “全國知名2025-05-16 03:05:46
- 我國航空輪胎關鍵材料與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改變行業歷史2025-05-15 11:05:32
- 雙箭管狀輸送帶,引領工業運輸綠色變革2025-05-14 1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