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的中國之橡膠夢
2017年的6月末,雨季遲遲未來,瀾滄江水流依然平緩、清澈,江面上偶然飄過一只小船,一眼望去空空蕩蕩。汽車朝北駛離像蒸籠一樣悶熱的景洪城,過了瀾滄江大橋,駛入郁郁蔥蔥的山巒時,陣陣微風吹拂,讓人多少感覺到絲絲清涼,景洪壩子漸漸消失在遠處。
去勐侖熱帶植物園的公路依著山勢沿瀾滄江北岸在一片綠色的青山中蜿蜒而行,公路兩邊山上滿是一層層人工開墾的臺地,從山腳到山頂,箐溝之間,長滿了無邊無際、排列整齊的橡膠林。在幾十年前,這些種植橡膠林的土地卻是另外一種綠色,那綠色來自生長了千萬年的熱帶雨林。西雙版納屬于邊緣熱帶季風氣候,長夏無冬,一雨成秋。如果從景洪港乘客輪順江而下,沿江兩岸全是遮天蔽日的熱帶雨林,不時能看見江邊飲水的小動物,不遠處的壩子里點綴著椰子樹、棕櫚樹、鳳尾竹、芭蕉林,傍晚時分,身著五彩筒裙的傣族少女在江邊沐浴,婀娜多姿的背影倒印在水中,美麗的西雙版納總是一個詩情畫意的地方。
從谷歌地圖上搜索,在中國云南省西南邊境有一塊不大的區域,像一粒碧綠的翡翠鑲嵌在黃褐色的中國版圖上,這就是位于北緯21°08′-22°36′、東經99°56′-101°50′之間,北回歸線以南的西雙版納州,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它是中國唯一成片的季風型熱帶雨林氣候區。當地原住民傣族稱“西雙版納”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但是誰也意想不到,是橡膠林改變了這里的自然景觀,改變了居住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命運,讓西雙版納成為真正的“勐巴拉娜西”。
橡膠樹并不是西雙版納的原生樹種,原產地在南美洲巴西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是一種典型的熱帶雨林樹種,通常稱作三葉橡膠樹,其生態習性喜高溫、高濕、靜風、沃土;橡膠樹的神奇之處是只要在樹干上砍開一道缺口,就會有白色乳汁流出來,而橡膠樹流出的白色乳汁凝固后叫橡膠。從19世紀初以來,人類充分開發利用橡膠的彈性、韌性和防水性,橡膠成為一種涉及數萬種工業產品的原料,機械、汽車、軍火、醫藥、日用品等行業發展刺激了對橡膠的巨大需求,橡膠成了國際公認的戰略物資。在19世紀末期,東南亞一帶的人工橡膠樹種植取得成功,完全替代巴西的野生橡膠,種植橡膠成為人類改造自然、追求財富的綠色神話。
新中國建國初期,西方國家對中國經濟封鎖,橡膠原料成為當時最緊缺的戰略物資,自力更生發展橡膠種植成為國家當務之急;在中國廣饒的國土上適合種植橡膠樹的地方并不多,按照當時西方標準,北緯15°以南的熱帶地區才適宜植膠,北緯17°以北是植膠禁區,西雙版納緯度偏北,橡膠樹在這里能否生長存活?能否進行大面積墾荒植膠? 1948年間,泰國華僑錢仿周、李宗周等6人歷經千辛萬苦、百般輾轉,從泰國運回2萬多株橡膠苗,在車里縣(現西雙版納景洪市)橄欖壩建立“暹華橡膠園”,因時局艱難,多數人被迫放棄重返泰國,最后只剩下李宗周一人在堅守“暹華橡膠園”。1952年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教授率領科考人員考察了“暹華橡膠園”,當時僅存活91株橡膠樹,正是這些被后人稱為“版納膠源”的橡膠樹讓蔡希陶教授看到了一線曙光。1955年春天,就在暹華橡膠園植膠的第7個年頭,李宗周試割了12棵橡膠樹,膠樹每次產膠乳30毫升,把膠乳加工成膠片送到廣東、上海檢驗,結論是質量完全合格,西雙版納植膠成功沖破了西方斷言的禁區,消息令人振奮!
1951年初,肩負重托的蔡希陶教授帶領科考隊伍騎馬考察云南邊境地區,在紅河、德宏、西雙版納等地尋找橡膠種植地,向中央提出在云南熱帶地區發展橡膠種植的大膽設想和可行性方案;1951年9月國務院正式決定在云南建立中國第二個橡膠墾殖區,隨后對西雙版納等地開展了橡膠宜林地的勘察工作,1953年初,中蘇聯合考察隊在云南橡膠最佳宜林地的論證會上,蘇聯和中國多數專家都認為德宏是最佳的橡膠種植區,但蔡希陶教授堅持“國內唯一一塊內陸季風型濕熱地區”科學依據,據理力爭,認為西雙版納才是最佳的橡膠種植區,多年以后,事實證明蔡老的觀點是正確的。
植膠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西雙版納地廣人稀,缺少人力,從此多少人的命運在國家安排下與橡膠樹生息以共。1955年4月,昆明軍區1697名轉業官兵攜帶部分輕武器,屯墾戍邊,在勐海縣建立了西雙版納最早的國營橡膠農場-黎明農場;1956年3月、12月和1957年1月,中央抽調廣東橡膠墾殖區的大批干部和技術工人到云南組建國營橡膠農場;1959年至1960年間,按毛澤東主席要求,來自湖南省祁東、祁陽、醴陵三縣的4萬名支邊青壯年攜家帶口先后來到西雙版納、德宏州等地橡膠農場,隨后開展了大規模的墾荒植膠工作,這些來自內地的創業者在原始熱帶森林里開墾出成千上萬畝橡膠園,建立了黎明、景洪、勐養、橄欖壩、東風等10多個縣級國營橡膠農場,培植出價比黃金的適應高緯度耐寒橡膠樹種。1969年至1974年間,在中央“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下,來自上海、北京、重慶、昆明的數萬知識青年到西雙版納州插隊、插場落戶,加入橡膠種植隊伍。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當地少數民族又紛紛加入民營橡膠種植,把自留山、自留地開墾成為膠園,橡膠種植呈爆炸式發展。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西雙版納還是一片蠻荒之地,歷史上有“要到橄欖壩,先把老婆嫁”的說法,氣候惡劣,交通閉塞,貧窮落后,缺醫少藥;創業者們只能沿用當地山地民族刀耕火種的方式開辟橡膠園,在人跡罕至的原始熱帶雨林里勞作,恐怖的瘴癘、瘧疾、蚊蟲、毒蛇、野獸像幽靈一樣威脅著他們脆弱的生命。在哪個饑饉年代,膠苗種下之后8年才能開割,之前8年里沒有任何收益,也許一次寒流,一陣暴風雨,一場病蟲害就讓植膠人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植膠是用生命、意志、汗水與嚴酷的大自然抗爭,在艱難困境中守護著希望。
50多年來,經過幾代植膠人艱苦奮斗,終于在西雙版納橡膠墾殖區創造了驚天動地的奇跡,首次在熱帶北部邊緣非傳統植膠區大面積植膠成功,創造了橡膠大面積單產世界領先的記錄,將植膠地理北移5個緯度,建成了中國最好的天然橡膠基地,年干膠產量占云南省總量的80%,約占全國產量的30%。
今天的西雙版納,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隨處可見橡膠林,滿山遍野的膠林像一道道綠色屏障,令人嘆為觀止。每年4-11月是西雙版納割膠的季節,清晨,膠林漂浮著薄薄的霧氣,像流動的煙云,四處閃爍著突暗突明燈光,在沙沙腳步聲中,膠農們頭頂膠燈,身背膠簍,手持膠刀走進膠林里割膠。那些在黎明時分從樹皮下滴落的白色乳液就像流動的黃金,橡膠林給這片豐饒的土地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財富,在割膠季節,膠樹多的人家每天的收入可到千元,家有二三十畝膠林,每年收入就有10多萬元,橡膠樹正常可以割膠40年,是真正的“搖錢樹”啊!當地流行一句順口溜:“正科、副科,不如橡膠樹栽幾棵;正處、副處,不如兩棵老茶樹”,西雙版納現在是寸土寸金之地,種植橡膠讓老百姓過上豐衣足食的幸福日子。
今天西雙版納才是“頭頂香蕉,腳踩菠蘿,摔一跤抓把花生”的人間天堂,城市里鳳尾竹、椰子樹、檳榔樹成行,到處點綴著美麗的熱帶花卉,異國風情的南傳佛教寺廟、佛塔使游人仿佛置身于東南亞。傣族、僾尼族寨子里幢幢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洋樓拔地而起,干欄式傣家竹樓下停著轎車、皮卡、摩托,原生態風情旅游吸引全國各地游客紛至沓來……。黃昏時分的橡膠林里,四處彌漫著懶洋洋的慵惰,放牛人趕著牛群從林間的斜陽里走過,一派浪漫、詩意的田園風光,膠農們靜靜等待明天,等待收獲,橡膠林白色乳汁繼續流淌著傳奇故事,也許就是西雙版納的中國橡膠之夢神奇所在……。(蒙自市紅河供電局變電管理所 楊克立)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越南頒布促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和出口指示2021-09-22 10:09:42
- 乘聯會:9月狹義乘用車零售預計下降17.4%至158萬輛2021-09-22 10:09:52
- 歐洲7/8月乘用車市場遭遇重大挫折 跌幅創8年來最高2021-09-18 10:09:14
- 泰國批準100億泰銖的橡膠價格保證計劃 以保障膠農收入2021-09-18 10:09:46
- 科特迪瓦:所有橡膠必須經過加工后方可出口2021-09-17 04:09:26
- 法國8月乘用車銷量同比下降15%2021-09-15 10:09:50
- 2021年7月馬來西亞天膠產量同環比持續增加 國內消費量則下降2021-09-15 1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