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種橡膠檳榔用教育扶貧
得益于“三灣”開發,陵水縣域經濟快速發展,摘掉國定貧困縣帽子;然而,與“三灣”隔路相望的鄉村依然有住危房穿破裳的貧困人家——
扶貧,看“數”更要看“戶”
-海南日報記者況昌勛 程范淦 通訊員李若希
核心提示
海南有多富?碧水藍天下,頂級酒店鱗次櫛比,豪華游艇往來穿梭;海南有多窮?山林泥土上,還有貧困農民衣著打補丁,三餐難聞肉味。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用短短的20多年時間,成長為國際化旅游目的地。然而與全國一樣,二元結構問題依然突出。目前,我省仍然還有47.4萬農村貧困人口,5個國定貧困市縣,300個貧困村,既有連片的貧困區域,也有分散的貧困農戶。
2015年12月初,中共海南省委六屆九次全會召開,決心在“十三五”期間,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個國定貧困市縣全部摘帽,并且使貧困人口能夠持續性脫貧,而不是一時脫貧。
曾為國定貧困縣的陵水黎族自治縣,因為清水灣、香水灣、土福灣“三灣”開發,縣域經濟、財政收入快速發展,2011年6月,摘掉了國定貧困縣“帽子”。
然而,扶貧,看“數”更要看“戶”,貧困戶不能淹沒在數據之中,貧困戶的收入也不能“被平均”。近日,記者就扶貧問題在陵水調查發現,財政收入闊起來、摘掉貧困縣帽子的陵水,扶貧任務并不輕松,其中一個現象就是沿海地區與山區經濟形成鮮明對比,并且在同縣域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還有不少“燈下黑”貧困戶。
陵水在扶貧道路上,有何“摘帽”經驗值得借鑒,未來又該如何更好地扶貧?探討這個問題,相信會給其他貧困地區一個借鑒。
實踐
產業扶貧
讓高山黎鄉發生蛻變
吃過晚飯后,卓余平和家人在村子里散散步,高山里的空氣清新,村里種植的花草散出陣陣香味。
“以前村子里垃圾橫飛,散步聞的不是花香,而是畜禽糞臭。”這位陵水群英鄉梯外村村民,用“非常大”來形容村子的變化。2015年,政府投入近百萬元,在梯外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修整了村道,清理了垃圾,實現了人畜分離,并且裝上了路燈。
村容村貌的變化,只是表象,在群英鄉鄉長胡朝看來,梯外村變化在“骨子里”。這位在群英鄉工作了9年的黎族鄉鎮干部,對“變化”的理解更加深入。
“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否則,今年投錢做了,明天依然垃圾橫飛,裝上了路燈,也會被砸壞。”胡朝說,梯外村之所以能夠建設好,與老百姓的支持密不可分,他們之所以支持,也在于他們有需求,美麗鄉村建設符合他們的發展水平。
群英鄉,地處陵水西北部,丘陵山區,沒有一塊“平地”,連鄉政府都是建在山上。
“一間茅房三石灶,一條野藤掛家當,一把鐮刀砍大山,一碗谷種養全家”,這句歌謠,是胡朝剛到群英鄉工作時常常聽到的,形象地描述了過去群英鄉百姓的窮日子。
“肚子都填不飽,哪里會想到環境衛生。”胡朝說,正是因為日子變好了,村民才有迫切的需求建設美麗鄉村,“比如路燈,就是征求村民意見時,他們提出來的,希望晚飯后有路燈散散步,婦女們也像城里人一樣跳跳廣場舞”。
群英鄉的“蛻變”始于經濟。當時,群英鄉幾乎整鄉貧困,陵水實行的是連片扶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扶持產業。
地處丘陵,陵水將橡膠產業作為群英鄉扶貧主打產業,從2000年開始,逐漸在全鄉種植了2.5萬畝橡膠、8000畝檳榔。“在產業扶貧過程中,讓每家每戶都有橡膠、檳榔。”胡朝介紹道。
“雖然,近3年橡膠價格連續低迷,但是橡膠確實讓大家脫離了窮日子。”光國村村民鄭春榮說,2001年家里在政府的扶持下種植了50畝橡膠,2008年開割,連續5年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靠著橡膠家里蓋起了兩層樓房。
如今,冰箱、手機、電視機已在群英鄉普及,還有兩三百戶人家買了小車,農民人均純收入已從2000年的3170元增加到2015年的8083元。
不僅是群英鄉的橡膠,光坡鎮的圣女果、本號鎮的菠蘿蜜、英州鎮的芒果等產業,陵水因地制宜,在每個鄉鎮都培育強勢產業,讓大部分農民實現脫貧。
教育扶貧
扶智,從根上拔窮根
“拿著橡膠苗到村里扶貧,農民在喝酒,說都在喝酒呢,哪有時間種橡膠”“拿雞苗給農戶,第二天變成了下酒菜”……這些被當作談資的扶貧“段子”并非虛構,而是真實存在過。
記者采訪時,不少鄉鎮干部吐槽,以往扶貧最大的困難不是缺資金,而是有些農民沒有勇氣嘗試新事物去改變現狀,甚至要干部把酒桌掀了逼著去闖去干。
“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陵水縣委書記麥正華說,“要加強對貧困人口的教育引導,克服等靠要,轉變懶散閑,激發自強意志,強化技能培訓,加強教育扶貧,從根本上拔掉窮根。”
為此,陵水縣組織鄉鎮、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省內外考察學習,一方面拓寬干部扶貧思路,另一方面也讓農民找到差距,激發脫貧的積極性。同時,加大了技術培訓,轉變貧困農民的思想觀念。
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提速,2010年陵水經濟迅猛發展,當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億元。更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是,陵水作為當時全國唯一的沿海地區國家級貧困縣,在這一年首次實現了“標準收支差>0”。用通俗的話說,就是終于告別了“赤字財政”“吃飯財政”,財政收入首次出現略有盈余。
財政“腰包”鼓起來的陵水,首先就是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數據顯示,2010年到2012年,陵水教育上的資金投入達15億元,此后,2013年7.37億元、2014年7.87億元,2015年計劃對教育投入8億元,教育經費總支出中財政撥款所占比例呈逐年遞增趨勢。
英州鎮廖次村貧困戶陳其傳就得益于此。世代為農的陳其傳因兄弟多,分家后所分得土地僅有半畝水田和56株芒果樹,家里非常貧困。
“3個小孩,大兒子讀高一,老二和老三是雙胞胎,在讀小學。”陳傳其說,小孩能夠上學多虧了政府扶持,不僅免了學費,而且還有生活補助和交通補助,“小孩必須要讀書,不然留在家里種地,也無地可種,只能繼續窮下去,讀了書,就可以在城里找工作。”
從2010年起,陵水縣投入財政資金,每年發放教育移民學生一次性生活用品補助每人200元。并且,為提高貧困學生的營養水平,全縣中小學生吃上免費營養早餐。此外,還設立慈善總會教育資金專業委員會,籌措資金用于深入開展貧困大學生助學、優秀學生獎勵、教育教學獎勵等工作。近3年,共資助貧困大學生945名,獎勵優秀學生1027名。
尷尬
貧富差距較大
“燈下黑”現象依然存在
在陵水的香水灣、清水灣和土福灣,萊佛仕、萬豪、希爾頓、喜來登、威斯汀等35家全球頂級品牌酒店和一大批精品樓盤拔地而起,匯聚濱海高爾夫、美容SPA、星級會所等高端旅游配套項目。如果從“三灣”看陵水,它逐漸成為一座遍布高檔社區和高星級酒店的濱海美麗小城。
然而,走出“三灣”,與清水灣高檔樓盤和星級酒店隔路相望,不到1公里的英州鎮大石村,卻是如同兩個世界。
陵水村民黃永泥在政府扶持下養羊,這兩年養羊收入將近20萬元。本報記者程范淦攝
大石村,全村415戶,1864人,分布在10個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積2257畝,清水灣開放建設時曾被征用400畝。走進村莊,不少村民房屋低矮破舊,七八個人擠在60平方米的瓦房內。村委會主任李飛說,到今年,還有5個自然村沒有通公路。
“隨著清水灣的開發,不少村民在企業里打工,生活逐漸好轉。但大多數人還是從事低端工作,賺不到什么錢,還有63戶村民是貧困戶。因為基礎差,村里人蓋新房子的并不多,全村有82戶還住在危房里。”李飛說。
而更往內陸走,村莊更為貧窮。英州鎮廖次村,全村585戶,貧困戶達251戶,也就是43%的農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陳其傳就是其中的一個貧困戶。一家5口人住在3間瓦房內,這是2006年政府扶貧時幫忙蓋的,因為土地少,家中貧困。“很少買新衣服,肉都不敢多吃。”陳其傳說,溫飽都難以解決,更別提吃豬肉了。
廖次村黨支部書記陳昌友介紹,村里人均耕地面積有1畝多,但是因為缺水,收成一直不好。村里人絕大部分人住的是破舊瓦房,穿打著補丁的衣服。
生活中有一個現象,叫做“燈下黑”,照明時由于被燈具自身遮擋,在燈下產生陰暗區域。在海南,高樓之下,也存在被遮住的貧困村,猶如“燈下黑”。
陵水縣副縣長龍丁敏坦言,雖然這幾年陵水經濟快速發展,但是主要是依靠“三灣”,貧富差距還是較大。雖然英州鎮占了“兩灣”,但是還有很多貧困村、貧困戶。據統計,英州鎮有7個貧困村,貧困人口為6545人。
財政收入高速增長
農民人均收入卻落后全省
陵水可謂實現“火箭式”發展。
2007年,陵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24.16億元,2010年達到52.2億元,今年預計達到12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007年首次破億元,達1.31億元,同比增長111.4%,到了2010年,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而今年陵水地方財政收入預計達到40億元。
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陵水成功地從國定貧困縣中突圍。2011年6月,省委常委會決定,陵水退出“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序列。
然而,頂著“國定貧困縣”帽子的日子結束了,但陵水的扶貧任務卻沒有結束。
另外一組數據說明陵水扶貧還任重道遠:陵水地方財政收入連續9年高位增長、增幅屢居全省第一的同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與全省平均水平之間的差距卻越拉越大。2014年,這個差距拉大到了將近1000元,與此同時,目前仍有20個貧困村、約3萬名農民還沒有脫貧。
另外,陵水地稅局負責人介紹,去年陵水地稅收入排列全省第3名,僅次于海口、三亞,而從稅源來看,“三灣”收入占比一度達到85%以上,從側面看,陵水經濟發展不平衡。
尷尬的背后,是反思。
陵水縣長楊文平說,陵水農民收入與全省一樣,主要依靠家庭經營性收入,然而陵水農業生產大部分仍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水平、生產效益較低,難以帶動農民增收;農業產業也未能形成品牌,2013年以前,在“冬交會”陵水展臺上,幾乎看不到有獨立品牌、完整包裝的農產品。
從數據上看,陵水扶貧仍然需要解決農村“面”的問題,在產業提升上下功夫,特別是解決20個貧困村的產業發展。同時,經濟不能“被平均”,農民收入也不能“被平均”,全縣2.7萬貧困人口分布比較分散,從“點”上看,陵水扶貧還需要精準。
麥正華表示,各鄉鎮、各單位必須把扶貧開發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組織動員各方力量結對幫扶脫貧,要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層層簽訂責任書,層層傳導壓力,加強督察問責,力爭兩年完成脫貧、三年鞏固。
未來,陵水扶貧,還需要因人因戶施策,多管齊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探索
一問
脫貧如何實現持續性
破解:因地制宜產業多元化
“十三五”扶貧,特別重視讓貧困戶“持續性脫貧”。然而,隨著社會發展與市場的變化,傳統優勢產業逐漸失去優勢,農民持續性脫貧,遭受考驗。
陵水群英鄉絕大部分農民因橡膠而脫貧,但是近3年來,橡膠價格持續低迷,干膠收購價從30元/公斤跌到8元/公斤。“現在,割膠僅能填飽肚子。”群英鄉走裝村村民黃永泥說。
今年,黃永泥不再割膠,但是他家的收入不降反增。“2011年,政府扶持了10只種羊,并幫助蓋了羊舍,現在發展到有76只種羊,每年出欄60多頭羊,以每斤價格約35元價格賣出去,年收入有8萬多元。”黃永泥說。
龍丁敏說,不能讓老百姓“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要讓老百姓收入穩定,還需要實現產業多元化,在原有的產業基礎上有新的突破。例如,陵水山區水田少,但是林地多,可以充分發揮林地優勢,發展養殖業。
據介紹,目前群英鄉已經有500農戶拓展了養羊業,政府還組織農戶到屯昌等地學習養殖技術。
深山,在以前代表著偏僻與落后,而現在,則代表著世外桃源式的生態美景。龍丁敏說,陵水還將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以及特色農產品,發展鄉村旅游業,為農民拓寬收入來源。
二問
扶貧資金如何效益最大化
破解:“滾雪球”式扶貧,先富帶后富
扶貧資金有限,往往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如何讓扶貧資金效益最大化,幫助更多貧困戶?陵水探索“滾雪球”式扶貧模式。
“滾雪球”扶貧模式中,政府規定,扶持貧困戶養羊,每戶免費發放種羊10只,但是要求3年內歸還政府10只種羊,歸還政府的這10只種羊再扶持其他貧困戶。“找了有強烈發展愿望的農戶,通過培訓,讓他們掌握技術,然后,簽署協議,要求3年內歸還政府種羊,從而利用有限的扶持資金扶持更多的貧困戶。”胡朝說。
“我家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還清了種羊。”黃永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0年,政府給了10頭羊;2011年,10頭羊發展到30多頭;2012年發展到60多頭;2013年發展到130多頭,這年開始賣掉60頭,2014年也賣了60多頭,兩年養羊收入將近20萬元。
同時,陵水還探索“先富帶動后富”模式。“貧困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有一種就是缺乏資金、技術,政府扶持種苗解決了資金問題,但是技術僅靠幾次培訓還不夠,需要跟著同行學習。”陵水縣扶貧辦負責人介紹,政府引導農戶組成合作社,吸納貧困戶,讓貧困戶跟著合作社成員學習技術,從而發展自己的產業,實現脫貧致富。
不過,有專家建議,不少產業發展除了種苗資金還需要肥料或飼料等成本,貸款時間又較長,合作社也可以利用貧困戶脫貧后“還回政府扶持的資金”建立互助資金,快速為其他貧困戶提供應急資金。
在海南,農民貧困,有一個原因是土地資源與勞動力資源的不匹配,也就是有限的土地難以承受人口的增長。貧困戶家的新生代可以通過教育實現脫貧,那么已到中老年的貧困人口,如何實現脫貧致富?
“農民還有相當多的剩余時間。”龍丁敏說,以冬季瓜菜種植為例,每年勞作時間主要集中在9月到來年的4月,其他半年時間,農民的時間是閑置的。要讓農民脫貧奔小康,還得在農民的閑置時間上做“文章”。
目前,在光坡鎮,陵水政府正在引導農民填補剩余時間。光坡鎮農民主要以圣女果為主要產業,半年閑置時間通過黎錦、藤竹凳家庭作坊式加工業來填補。同時,陵水政府大力開展職業教育,通過訂單式培養,讓農民掌握技術,農閑時到企業打工。
貧困戶千千萬萬,各家情況也不同。陵水將貧困農戶進行分類,對適宜發展特色產業的則立足當地資源,先行快上解決通路、通電、通水、通網絡問題,做大做強熱帶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抓好貧困人口職業培訓和轉移就業,增強脫貧造血功能;對喪失勞動能力的由社會保障兜底,因病致貧的則加強醫療保險和救助。(本報椰林1月4日電)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中柬(南寧)橡膠生產基地揭牌2025-05-09 12:05:35
- 泰國將與中國協商橡膠0關稅2025-05-07 01:05:58
- 泰國宣布推遲開割1個月 橡膠供應量料減少20萬噸2025-05-07 01:05:43
- 七位優秀橡膠人,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2025-04-29 02:04:10
- 張立群院士榮獲國際合成橡膠生產者協會2025年度技術獎2025-04-22 02:04:27
- 2025年第十七屆橡膠技術交流會將在三門舉辦(6月10-12日) 歡迎報2025-04-16 02:04:18
- 特朗普宣布對進口汽車加征25%關稅2025-04-03 01: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