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輪胎雙反再度來襲 反補貼稅最高或超80%
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周期間,中美雙方達成共識,約200項科技產品有望免關稅。然而,中美貿易摩擦卻未因此減弱。
當地時間11月24日,美國商務部初裁認定,自中國進口的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存在獲得政府超額補貼的現象,美國擬對此類產品征收“反補貼稅”,涉及金額高達逾30億美元。按照美國商務部公布的初裁結果,中國輪胎企業將被征收懲罰性關稅。環球網轉述外媒報道稱,征稅稅率為17.7%~81.3%不等。
作為全球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國家,美國50%的輪胎源自進口,也是中國輪胎最主要的海外市場,其進口輪胎約占中國出口輪胎總量的三分之一。
一位青島輪胎貿易人士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旦‘雙反’(反傾銷和反補貼)終裁出爐,對美國經銷商來說是‘要錢’,而對國內大部分輪胎企業而言,簡直就是‘要命’”。
一位中國橡膠工業人士表示,國內輪胎產能已然過剩,在內銷疲軟的背景下,美國“雙反”的推進,勢必會加速行業洗牌。
為規避美國“雙反”的沖擊,在輪胎大省山東,企業向國外轉移產能的步伐正在加快。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走出去”雖能規避美方對華的貿易壁壘,但因產能轉移需要大量資金,大型企業將是海外投資主力。
反補貼稅最高或超80%
對中國輪胎企業而言,2009年“中美輪胎特保案”的陰霾尚未遠去,輪胎“雙反”調查又猛然來襲。
美國當地時間11月24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初裁結果,認定自中國進口的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存在補貼行為,美國擬對此類產品征收反補貼稅。美商務部在聲明中稱,美方認定中國輸美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產品獲得不當政府補貼,補貼幅度為12.5%至81.29%。
根據美國貿易救濟程序,基于這一初裁結果,商務部將指示美國海關向相關企業征收反補貼稅現金保證金,據報道征稅稅率為17.7%~81.3%。
事件源于今年6月3日,在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SW)申請下,美國對華乘用車及輕卡輪胎發起了“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涉案金額逾30億美元。自6月份USW遞交申請以來,“雙反”事件持續升溫,業內甚至有悲觀的看法:兩個月后,中國輪胎將基本上從美國市場退出。
一位山東輪胎企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我國輪胎行業遭受的貿易糾紛中,此次“雙反”將是金額最大的一次。
此前在始于2009年的輪胎特保案中,美方自2009年起的3年中,對中國輸美乘用車與輕型卡車輪胎分別加征35%、30%和25%的懲罰性關稅。
公開資料顯示,在美方特保案期間,中方輪胎對美出口量一度下降超過60%,主要出口美國市場的中國輪胎企業持續虧損。一位外貿信用擔保人士預計,此次“雙反”案件的持續時間將比當年的特保案更長,預計最終關稅將達到60%。卓創資訊輪胎主編紀海清則表示,美方此次公布的結果,只是關于“反補貼”的初裁,而關于“反傾銷”的調查結果將在明年1月公布。
中新社消息稱,美商務部預計于明年4月就反補貼調查作出終裁,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預計于明年5月作出裁決。如果二者都作出肯定性終裁,美國海關將正式開征反補貼稅。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報道稱,如果上述美國商務部的初裁明年得到確認,中國企業固鉑(昆山)輪胎有限公司的美國分公司如要進口母公司產品,也將繳納12.5%的關稅。
青島一位輪胎貿易企業人士直言:“一旦‘雙反’裁定出爐,對美國經銷商來說是‘要錢’,對國內大部分輪胎企業而言,簡直就是‘要命’。”
行業洗牌將加速
美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輪胎的相關行業去年對美出口額為20.78億美元,今年第一季度出口額為5.1億美元。因中美海關稅則號不同,中國海關統計顯示,去年中國輸美輪胎產品金額為33.4億美元。
青島國際橡膠交易市場一位業務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說幾年前“特保案”加征的最高35%的關稅還能被消化的話,那么這一次60%的關稅將是對中國輪胎企業的致命一擊。
一位青島外貿企業人士表示,由于中國輪胎行業附加值較高,特保期間加征的稅率,都被國際市場消化掉了,“現在擔心的是稅率太高,高于國內企業和國外客戶的消化能力,會導致美國市場從此對中國企業關上大門。”
在輪胎企業賽輪國際輪胎有限公司一位銷售經理看來,2009年到2011年“特保案”結束后,中國輪胎產品在2012年、2013年的對美出口關稅僅5%左右,中國輪胎企業因此過了差不多兩年的好日子。
不過,青島橡膠谷集團人士向記者表示,近兩年來中國輪胎企業對美出口量激增,這也是美國掀起“雙反”調查的一個原因。
據《青島財經日報》報道,據中國輪胎行業預測,2015年,行業內僅新增產能就高達1.2億條,產能過剩率為10%~15%,產品同質化嚴重,質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參差不齊。
以輪胎生產大省山東省為例,截至2013年底,山東省共有輪胎生產企業287家,但多為小企業,規模小,盈利能力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在這樣的情況下,依舊有新產能不斷上馬。在一位資深業內人士看來,這一部分新產能,將是此次美國“雙反”的最大受影響者。
一位青島貿易企業人士分析,很多中小輪胎企業以出口為生,而美國又是中國輪胎出口第一大國,此次“雙反”將會導致大批中小企業被淘汰。
過剩產能“走出去”
在上述輪胎企業人士看來,中國輪胎業現在最擔心的,是隨著美對華輪胎“雙反”調查的推進,其他國家可能效仿美國,對中國輪胎產品提起類似調查。中國素有“世界輪胎工廠”的稱號,全球75大輪胎生產商中有26家中國企業上榜,其中山東占12家。
就在9月10日,俄白哈關稅同盟效仿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貨車、公共汽車、無軌電車和拖車輪胎進行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達4億美元。
對此,山東某輪胎企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不是一個好兆頭,連續‘雙反’,對中國輪胎是非常大的打擊。”上述外貿信用擔保人士也表示,美國的“雙反”調查是有傳導作用的,接下來歐盟、日本、印度、澳洲都可能跟進,形成連鎖反應。
對此,紀海清向記者表示,受國內產能過剩、國外救濟性調查影響,自2009年“中美輪胎特保案”以來,已有包括雙星、賽輪等不少中資輪胎企業開始將產能向東南亞等地區轉移。
雙星集團在東南亞建廠合同已經于8月份簽訂,其東南亞工廠明年將有部分建成。賽輪國際輪胎有限公司一位人士稱,公司已于2012年在越南建廠,就是為了防范歐美等國家對于輪胎出口企業更大力度的制裁。
值得注意的是,在剛剛結束的APEC會議上,泰國現任總理巴育趕赴北京,并與中國輪胎企業對話共商產業鏈轉移話題。其明確表態將在原有的吸引外資企業赴泰投資的優惠政策基礎上,加大對中資輪胎企業赴泰國投資的優惠政策力度。
在紀海清看來,到泰國建廠,不但可以改善泰國膠出售難的問題,還促使中國輪胎企業過剩產能“走出去”,并規避掉美國對華輪胎雙反案的不利沖擊。不過海外建廠就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真正能承擔這部分資金的,也多是國內的大輪胎企業。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泰國將與中國協商橡膠0關稅2025-05-07 01:05:58
- 泰國宣布推遲開割1個月 橡膠供應量料減少20萬噸2025-05-07 01:05:43
- 七位優秀橡膠人,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2025-04-29 02:04:10
- 張立群院士榮獲國際合成橡膠生產者協會2025年度技術獎2025-04-22 02:04:27
- 2025年第十七屆橡膠技術交流會將在三門舉辦(6月10-12日) 歡迎報2025-04-16 02:04:18
- 特朗普宣布對進口汽車加征25%關稅2025-04-03 01:04:55
- 墨西哥對華SBS橡膠作出反傾銷初裁2025-03-13 02:03:34